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讲解词欢迎各位光临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参观,我是讲解员***, 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位于陕州古城西北部,占地面积25亩,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资兴建。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建筑叫钟鼓楼,它始建于唐代,当时也叫樵楼,是专门用来报时、报警的。

大家看,拱洞上方“钟鼓楼”三个镏金大字是由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

拱洞旁“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这幅对联生动形象的概括了陕州古城当年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钟鼓楼门洞。

在原陕州古城北城门的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它代表了河陕汝道的十九个郡县,每根木柱上都挂有一个木笼,里边装的是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一说,他是老百姓对历代官员是否清廉的褒贬评论,与之对应的是左边的八大廉吏和右边的四大贪官。

因北城门现已无法参观,就将其复制过来了。

钟鼓楼匾额“云浮千秋”和“江山千古”都是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的范曾先生题写。

对联“钟声唤醒千人梦,鼓音催香百里山”,是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茹桂先生书写的。

对联“世长势短莫以势压人,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这副富含哲理性的对联则为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

穿过钟鼓楼门洞,可以看到甘棠苑大门前有两块巨碑,右边的是唐《召伯祠碑记》碑,原碑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陕州县令所立。

左边的是《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原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修复召公祠时立的碑,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撰写碑文。

现在的这两块巨碑碑分别是吴启民先生2012年6月重新竖立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型仿古建筑群——甘棠苑,它是在原古代召公祠的遗址上修建的,是祭拜召公的纪念性建筑。

“甘棠苑”的苑名是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提议命名的,门楼上方悬挂的匾牌“甘棠苑”三个字,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傅佐题写的。

两面的对联“倡廉风年年珠圆玉润,顺民意时时月朗气清”是茹桂先生所书写的。

东影壁墙上的“廉风垂范”也是茹桂先生题写;西影迎壁墙上“甘棠遗爱”题词和召公画像是范曾先生题画。

各位里边请,进入甘棠苑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湖石,大家看它像什么?对!像大象,大象是吉祥物,放在这里是屏风,起照壁墙的作用,建苑者一番苦心把它安奉在这里,祈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大家向右边看是清风亭,它取自于明代诗人李元伯的一首诗:“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

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

两边的对联是由我市的著名书法家邵玉铮先生书写的。

“清池水浅曾留月,古木枝遒正倚风”巧妙地把清风二字嵌于联中,亭里的石碑碑文是建苑者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表达了他建苑的初衷。

前边这个角落是供游客小憩的地方,墙壁上有原三门峡政协副主席杨书忠先生撰写的长诗《甘棠遗爱》,详细地记述了召公治陕的故事,还有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颂》。

这里还有一颗甘棠树,下边石头上刻着孔子赞美召公的一段话;“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请大家随我回到玉石桥畔,在桥的两侧分放着两块非常有灵气的湖石,东边叫恐龙悟道,西边叫猛虎初禅,意思是说连猛虎和恐龙这样凶猛的动物,在召公精神感染下,在社会正气的召唤下都能渐断恶念,产生良知,何况人呢?希望各位来到这里能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我们再看前面这座桥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共分三道,分别叫做静心桥,清心桥,净心桥。

从中间的静心桥走过,能够顺境不骄,逆境不躁;从右侧的净心桥走过,能够净化心灵,自强不息;从左侧的清心桥走过,能够像召公一样清正廉明,爱结民心。

心静则明,心净则公,心清则善。

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桥通过。

走过桥的中央在向右侧看,是一片非常漂亮的石林,这块巨石上刻的“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是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书写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高6.8米,重60吨的大理石雕像,就是甘棠苑纪念的圣贤召公。

召公姓姬,名奭﹙shi﹚,是西周初期赫赫有名的一位政治家。

陕州是西周时周召分陕而治的重要界区,分陕而治,使召公与古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至陕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

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求,解民之忧。

累了就在甘棠树下休息,渴了吃棠梨果子。

他这种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做法,被称为“甘棠遗爱”,召公被誉为“廉吏始祖”,深受历代人们的敬仰,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召南·甘棠》诗以及陕州城内自发捐修长期延续的召公祠。

瞻仰了召公雕像,就来到这座召公大殿。

召公大殿是在原来召公祠的基础上修建的,长42米,宽12米,高15米。

“召公殿”匾额题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所题,对联“彰古贤以扬正气,遏人欲以复天理”是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中的两句话。

进入大殿我们首先看到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端坐在中央,他就是西周大政治家召公塑像。

两边的对联“心存仁义春常在,道合乾坤福自生”为前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

现在我们参观《棠阴明镜》展览。

为使人们深入了解召公,感受召公那“宁劳一身,不劳百姓”的情怀,体味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渊源和三门峡的廉政新风,三门峡市纪检委、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三门峡市博物馆、中国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了《棠阴明镜》展。

现在请随我一起参观展览。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有着清正廉洁传统的伟大的党。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当然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本”就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源”就是产生于周朝初年的“敬德保民”的观念。

展览由召公其人、思想光华、去而益咏、香远益清、崤函清风五部分组成。

我们看第一部分“召公其人”。

穿过历史的烟云。

作为我国廉政思想的生发者和践行者、留下“甘棠遗爱”佳话的召公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召公,详细了解这位3000年前的廉政始祖。

召公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庶子,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其最初封地在召,故称召公。

因其封国在燕,又称燕召公。

又因他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又称为召伯。

死后谥号“康公”。

召公是西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在周初的政治舞台上,曾先后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官至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与周公旦、太公望并列为“三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勤政爱民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面简要介绍下召公的功绩:第一、召公对周王室所建功勋极为显著,他循行南国、佐弟开疆、平定叛乱、营建洛邑,为周朝的建立、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文王实施灭商大业时,召公就受其委派与南方诸侯国联系,组织了反商军事同盟。

1902年,陕西岐山西南召公封地刘家塬村出土的太保玉戈上27字铭文,记载了召公这一功绩。

召公不仅是周初伟大的外交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他积极辅佐弟弟武王开拓疆土、征战灭商,使周的政治版图扩展到中原地区。

“每日拓疆百里许”。

《诗经.召旻》的结尾这一节突出体现了召公英勇作战、神气不凡的军事才能。

武王病逝,成王继位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幼主。

面对政局不稳的局面,召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决支持周公出兵平叛。

于是,成王出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平定了商遗民和“三监”之乱,为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件太保簋上有33字铭文,记载了召公受王命率军消灭了录子圣,(成)王赐物以褒其功的史实。

太保(召公)为铭记王恩,做了这件器。

这件旅鼎,1896年在山东莱阳出土。

内壁铸铭文6行,33字,记述了西周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的史实。

在政治上,召公也表现出了卓绝的政治才能。

天下初定,召公奉命在洛邑营建新的政治中心。

在那里,他勘测地形,选定城址,营建新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朝的两京制。

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后世的设计,也成为历代王朝营建都城所效法的传统模式。

第二、分陕而治。

由于周公长期驻东都洛邑镇守中原,最初的周公辅佐实质上转换为召公辅政。

为了便于管理日益扩大的领土,保持政权的稳定,成王让周公、召公以陕为界,分陕而治,周公主东,召公主西。

西方在召公的治理下“甚得兆民和”。

“甚得兆民和”这句话出自史记,召公当政期间,将自己的辖区治理的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

在当时的社会,召公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坚持“敬德保民”的执政思想,这是非常先进和难能可贵的,这体现出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廉政爱民的思想萌芽了。

“不劳百姓而劳一身”,是召公廉政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召公治陕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百姓赞颂。

这块周召分陕界石是高3.5米的青色石柱,原立于陕塬(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

1981年至今存于三门峡车马坑陈列馆。

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

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的地区。

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的得名也源于此。

古语有云“政者,正也。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

”召公既能正己身,又能正人,问政阡陌,爱民如子,劳己而不劳民,为公而不为私的精神,为后世清风之源,天下廉吏之祖。

第三、促成成康之治。

公元前1021年,成王临终时将太子姬钊托付给召公。

召公遵照成王遗愿,将钊立为康王。

召公告诫康王:要节俭,不要多欲。

在召公的辅佐下,成康时期,成王执政37年,康王执政26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史称“成康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

成王和康王统治期间,之所以使得社会安定,四海宾服,归根结底,是他们听从了召公的劝诫。

“克勤克俭,敬德保民”,这也是召公廉政爱民思想的具体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参观第二部分“思想光华”。

武王灭商后,来自西方的小邦周一举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

如何使王权巩固并能长远延续,成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思考的问题。

经历了殷周社会剧变的召公以他超常的历史智慧,总结了夏、商(殷)两代治国的得失成败及周族兴起、发展的经验,洞察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认识到作为天子,虽接受天命,若不恭谨于自己的德行,其国命便不会延长。

应该身体力行,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敬德保民,德和天下。

从而产生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这思想的核心就是为民。

在召公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周王克勤克俭,以民为本,使周王朝历经800年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政权,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召公这一超常的史鉴智慧理念比西方的史鉴说早1000多年。

召公不愧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决策者和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的敬德保民思想和勤廉爱民的行为,值得今天各级干部学习和践行。

召公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夏、商(殷)为鉴,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