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情感高涨、低落以及与此相关其他精神症状的反复发作、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而其临床症状特征可按不同的发作方式分别叙述。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2.躁狂发作
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4.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均较轻,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出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
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可长达数月。
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这种心境的波动与生活应激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5.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狂。
患者在大多数时间里,感到心情沉重、沮丧,看事物犹如戴一副墨镜一样,周围一片暗淡;对工作兴趣下降,无热情,缺乏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常有精神不振、疲乏、能力不足、效率降低等体验,严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常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
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
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关系,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
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
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变化与精神因素有关。
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
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2.心脏、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又称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下,受精神因素影响的综合症。
临床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或换气过度、濒死感为主要症状,此外尚有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等症状。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不属于精神病防治康复的工作对象,但在精神科临床上非常多见,其症状有时也常见于某些精神病中。
神经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症状,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持续迁延。
本症虽没有肯定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体验也不一致,但病人对之深感痛苦和无能为力。
有时神经症的症状也见于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称为“神经症样综合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这一名称,不是指其一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
其共同特征是: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大都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末受损害;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
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病程不足3月或仪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神经症性反应。
神经症,原来的名称是大家很熟悉的神经官能症。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指某一个特定的疾病,而事实上这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
其共同的特征是:①患者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及神经功能异常的感觉,但各种检查都不能发现其器质性异常的基础;②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强迫或疑病等症状,同时还有各种躯体不适,但不出现幻觉、妄想及荒谬离奇的思维和行为;③患者一般保持清醒的意识,不影响或极少影响工作和社会生活,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④患者自知自己的
精神状态不正常,并为此感到痛苦,强烈希望获得治疗和摆脱这种病态;⑤患者往往具有性格或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起病前往往有一定的精神刺激或心理压力;⑥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按照我国目前的分类,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症、人格解体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以及其他无法归类的神经症。
这样,我们所介绍的神经症总共包括9种类型。
神经症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根据我国专家1982年的统计,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病率大约为2.22%左右,而在精神科门诊看病的患者中,神经症患者大约占60%左右。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是神经症患者大约是人口的5%-8%。
也就是说,我国可能有大约5000万到1亿左右的神经症患者。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为这而深感痛苦且影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或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它是一组异源性心理疾病,病因涉及到精神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内分泌、代谢、颅脑损伤和人格特点多方面。
就个人的心理机制而言,神经症病人行为模式特点在于其内部冲突的障碍,人为地为其实现个人潜力设置障碍。
神经症求助者是“反对他自己的人”,神经症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焦虑,而焦虑所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冲突。
根据以上的描述性定义,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心理冲突:神经症病人意识他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
通俗地讲就是自己总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求助者知道这种心理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但是不能解脱。
二、精神痛苦:神经症是一种痛苦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三、持久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障碍,不同于各种短暂的精神障碍。
四、妨碍求助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中的两个对立面互相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妨碍求助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五、没有任何躯体疾病作基础:求助者虽然身体方面的诉说较多,但的确没有相应躯体疾病与之相联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神经症的诊断是: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