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宣传部门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曾莉宣传部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需有效利用好新闻媒,借助新闻媒体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从这个层面上讲,宣传部门相当于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新闻媒体则是各类信息的“传话筒和把关人”,因此作为宣传系统的一名工作员,必须充分认识媒体,了解媒体的特性,在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应对技巧和应对原则,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媒体为党和政府服务的工具性作用,才能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把“主动地说、及时地说、智慧地说”贯穿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
下面我就宣传部门如何用好新闻媒体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意义
首先,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形势对机关干部的迫切要求。
对于宣传部门而言,应对媒体是当前开展工作,特别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种公共关系行为,新闻媒体一方面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做正面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则需关心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提供公民所需要的信息,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从而使政府行为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因此,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形势对宣传部门的迫
切要求。
其次,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履行职责的迫切需要。
与媒体打交道就是与公众打交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就是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
宣传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再次,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媒体无处不在,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在应对媒体时必须持谨慎、负责的态度,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时刻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熟知媒体基本功能及其运转方式,准确把握辖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熟悉本部门的工作情况,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等都是信息时代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否则就可能在媒体面前不会讲话,讲不好的话甚至讲错话,导致误传信息,误导公众,该说的没有说到位,不实的传言得不到及时澄清,结果小则“丢人现眼”,有损自身形象,大则给党和政府带来消极影响。
二、应对新闻媒体的原则
无论官方或个人,在应对新闻媒体时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保密原则(谨慎原则)
保密原则是应对媒体的首要原则。
无论官方或个人都必须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的规定,不能违背法
律和纪律透露不该透露的信息。
具体说来,各种保密文件、未结案件、商业秘密和单位内部规定等都属于保密范畴。
(二)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应对媒体的必要原则,其侧重于应对新闻媒体时如何有所为;保密原则则侧重于规定保密范畴,是有所不为。
当我们与新闻媒体的接触不可避免时,必须掌握有所为的原则,进而应该追求如何应对更好。
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手段,通过加强对话、沟通,真心诚意、客观地解释说明,寻求与媒体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好关系。
不清楚的信息就说不清楚,一定要待调查核实后再回答,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糊弄记者。
因此,要把握好平等相待、积极合作、适当宽容和为我所用等四个要领。
1、平等相待
平等相待有两个层次:其一,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媒体,因为双方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和媒体是平等互助、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其二,对待各级、各类媒体要一视同仁。
要认识到各家媒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不仅要重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要重视新兴的网络媒体,因为网络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大容量性,使得它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2、积极合作
积极合作是社会进步、政务公开的必然。
信息社会中隐瞒、封锁信息已经不可能,如果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被不正确的信息占领,最后人们只能从传言中获得消息,引起社会公众猜疑,不信任甚至反感。
另外,要严肃对待、及时反馈新闻媒体通过内部渠道反映的问题。
我们要珍视新闻媒体的信任,对新闻媒体通过内部渠道反映的问题或者将采访素材、稿件直接给我们的,要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给予认真反馈,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3、适当宽容
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为媒体报道提供了包容性的宽松的环境,媒体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媒体报道的角度在逐渐多元化,随之而来的各种舆论监督或负面报道也会相应增多。
有的媒体属于专事批评的角色,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都可能抓住某件事情追踪下去,好象跟我们过不去。
还有一些与我们持相反立场的人同样也在利用媒体。
我们对此要有适度宽容的精神,其原则是,坚持自己的立场,放出自己的声音,但不要轻易指责新闻媒体,即使受到非难也不要对记者无礼,更不要公开批评或评说某一媒体,可以私下进行沟通。
4、为我所用
主动利用新闻媒体,有利于抓住先机、掌握主动权。
从而达到两个目的:正面宣传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注意形象策划。
形象策划要服务于日常工作、中心工作和专项整顿工作,其主题包括临时性的和长远性的。
总而言之,要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为目标。
在具体事件中,我们要利用成功的典型,得到媒体的充分认可。
每一位展现于媒体的人,应当了解策划的主题,并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去表现它,要充分体现我们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通过包装策划,我们就能够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占领媒体的宣传空间。
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媒体还可以密切政企关系,政群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等,应该注意到,现代媒体越来越重视形式的吸引力,我们必须是传媒研究的有心人,才能把握社会公众兴趣的选择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三是及时回应媒体的失实报道。
及时回应媒体的不实新闻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消除影响、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在市场逐利的驱动下,个别记者采访不扎实、不细致,编辑过分渲染、夸大新闻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
根据失实的程度大小和媒体的不同意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予以回应:积极澄清和消极沉默。
对片面报道、造成工作被动的媒体报道,要通过积极沟通变被动为主
动。
三、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媒体采访一般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情况。
正式的采访一般要按程序经被采访单位同意方可实施,事前要做详细的策划和沟通。
这种形式是我们常见的。
非正式的采访随机性强、偶然性大,甚至是带隐蔽的录音和摄像且所曝光的问题影响巨大。
因此宣传部门工作员必须要提高应对能力。
1、面对记者要有信心。
例如,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记者和公众,我们一定要消除顾虑,增强信心,从容面对记者,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要尽量满足记者的采访要求,尽力协调有关部门接受采访。
只有相信自己,相信组织,才有信心面对记者的镜头,临危不乱,言无错失。
同时,我们要充分相信政府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要让记者了解到我们在处置事件时的坚定态度和科学举措,要让民众感到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忠实的维护者。
2、积极宣传。
积极宣传就是正面宣传,即实事求是地介绍工作职能、工作情况,宣传我们的精神风貌、好人好事,客观反映事实的真相等。
在介绍情况的时候,要注意用平实、朴素的词语,不要夸夸其谈,不要言之无物。
3、拒绝透露。
对于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对认定不能透露
的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拒绝打听;应对采访应根据个人的身份说话。
4、澄清谣传和误解。
首先,更正由于误传或谣言而引起的错误表述。
其次,视情况表明态度。
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事实真相,无论是否公开这些事实,都可以对误传和谣言说:“这不是事实”、“这与我们掌握的情况不一样”、“我们可以保证现在流传的信息是假的”等一些简短辞令。
如果不掌握事件真相,只能声明“真相有待进一步调查,我们不要轻信来自其它方面的说明”,等等。
5、谈论可能性。
在无确实消息的情况下,无论是我们还是记者都会涉及可能性的问题,但所涉及的可能性会与记者掌握的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必须客观地对待所有可能性,而不能像记者那样对某种假设加以想像或发挥。
四、应对媒体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不接受电话采访。
一是有相关规定,不能接受电话采访,二是无法核实对方真实身份,三是若接受电话采访,某些人可以对电话录音进行技术处理、断章取义。
(2)接受记者采访必须得到批准、授权。
(3)回答记者提问不能超范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要过度“兴奋”,不清楚的信息就说不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一定要待调查核实后再回复,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来糊弄记者。
(4)慎重提供信息。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双方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接受采访时提供的信息要权衡利弊,不能顾此失彼。
(5)应对记者要谨慎而风趣。
由于学识、经历、环境、修养、习惯、思想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往往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与他们打交道时,回答问题要慎重、态度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有失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