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栽培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古树名木调查分析一、目的要求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佐证,它们几经沧桑,展现着古朴典雅的身姿,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风景旅游资源,景观价值突出。
它们苍劲挺拔、风姿卓绝,或镶嵌在名山峻岭之中独成一景,或与山川主景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树是制定当地树种规划、特别是指导造林绿化的可靠依据。
能在一地生活千百年的古树大多为乡土树种,足可地证明其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景观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取该树种对当地气候环境适应性的了解,从而在规划树种时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而不致因盲目引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保护和研究古树名木,不仅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佐证,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与景观的价值,是发展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也因为它对于研究古植物、古地理、古水文和古气候和人类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树名木保护的目的意义,初步掌握古树名木调查、分析的一般内容和方法。
二、材料用具材料银杏、槐树、五针松、香樟等古树名木。
用具尺、笔、笔记本等。
三、内容及方法1.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目前,我国通常把古树名木分成二级,其中树龄在300年以和特别珍贵稀有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定为一级;其余古树名木均定为二级。
一级古树名木的档案材料,要抄报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城建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的档案材料,由所在地城建、园林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保存、管理,并抄报省、市、自治区城建部门备案。
2.古树名木的保护状况城建、园林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根据调查鉴定的结果,对本地区所有古树名木进行挂牌,标明管理编号、树种名、学名、科属、树令、管理级别及单位等;对于一些有特殊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还应专立说明牌进行介绍,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3.古树名木病虫危害现状古树由于年代久远,在其漫长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遭受一些人为和自然破坏造成的各种伤残,例如主干中空、破皮、树洞、主枝死亡等现象,导致树冠失衡、树体倾斜、树势衰弱,为病虫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对已遭到病虫危害的古树,如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防治,其树势衰弱的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衰弱的程度也会因此而进一步增强。
4.古树名木的生长条件1)土壤条件土壤是古树名木生存生长的重要基础之一。
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条件的恶劣,主要在于致使土壤密实度过高、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树木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养分与良好的通气条件,致使树木根系生长受阻,树势日渐衰弱。
①土壤密实度由于人类活动的延伸,一些古树名木周围的地面受到大量频繁的践踏,使得土壤密实度日趋增高,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透气性能降低,树木根系呼吸困难,须根减少且无法伸展;水分遇板结土壤层渗透能力降低、大部分随地表流失,导致土壤自然含水量降低。
②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延伸,一些古树名木周围的地面成为随意排放人为活动的废弃物的场所,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土壤的含盐量增加、土壤pH值的增高,会致使树木缺少微量元素、营养生理平衡失调。
2)筑台措施对于处于广场、铺装、游人容易接近地方的古树,要设围栏对古树进行保护。
围栏一般要距树干3~4m,或在树冠的投影范围之外,对人流密度大、树木根系延伸较长者,围栏外的地面要作透气铺装处理。
在古树干基堆土或筑台可起保护作用,也有防涝效果,砌台比堆土收效尤佳,但在台边应留孔排水,切忌围拦造成根部积水。
3)周边建筑物距古树名木周边建筑物的体量和距离对其正常生长具重要影响,这不仅影响到树体的受光情况,也对根系的伸展具显著限制作用。
按照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树干5米之内不得堆放杂物,树体8-10米之内不得有高大建筑。
5.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措施1)支撑加固古树由于年代久远,主干或有中空、主枝常有死亡,造成树冠失去均衡、树体容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容易下垂劈裂,需用他物支撑;干裂的树干也须用扁钢箍起,以防开裂倒伏。
2)树洞修补长久不能愈合的伤口,木质部长期外露经受雨水浸渍,逐渐腐烂形成树洞,严重时导致树干内部中空,需作保护性处理。
①开放法将洞内腐烂木质部彻底清除,刮去洞口边缘的死组织,直至露出新的组织为止,用药剂消毒,并涂防护剂。
同时改变洞形,以利排水,也可以在树洞最下端插入排水管。
以后需经常检查防水层和排水情况,防护剂每隔半年左右重涂一次。
②封闭法在洞口表面覆以金属薄片,待其愈合后嵌入树体。
也可将树洞经处理消毒后,在洞口表面钉上板条,以油灰和麻刀灰封闭,再涂以白灰乳胶或颜料粉面,以增加美观;还可以在上面压树皮状纹或钉上一层真树皮。
③填充法填充物最好是水泥和小石砾的混合物,填充材料必须压实,为加强填料与木质部连接,洞内可钉若干电镀铁钉。
填充物从底部开始,每20~25cm为一层用油毡隔开,每层表面都向外略斜,以利排水;填充物边缘应不超过木质部,使形成层能在它上面形成愈伤组织。
外层用石灰、乳胶、颜色粉涂抹;为了增加美观、富有真实感,亦可在最外面钉一层真树皮。
3)避雷设置树体高大的古树应设置避雷针,以免遭受雷击。
4)标志设立安装标志,标明树种、树龄、等级、编号,明确养护管理负责单位。
有重大历史意义或重要保护价值的古树名木,应设立宣传牌,以发动群众自觉保护。
四、作业实验二园林树木景观价值分析一、目的要求园林树木的景观价值,主要包括视觉景观的美学效果,轻松优雅的健康意境,声、色、味变化的动态效果等。
通过对不同绿地模式的景观效应评价,了解景观价值分析的主要方面和景观价值评价的一般方法。
二、材料用具材料园林绿地景观模式用具调查问卷三、内容及方法1.园林景观的美学性质美学因素是人们的头脑对于视觉所见的反应,通常反映为喜欢或不喜欢,因此景观的美学质量就是其视觉质量的反映。
城市园林树木的美学特点,主要反映在树木个体和群落两个方面所表现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环境美、以及和景观工程相结合的摸拟自然、浓缩自然的整体美。
1)色彩色彩具有远距离的视觉效果,是植物材料组成的景观中最重要的因素。
植物色彩时运用基本采用两种手法:一种作为背景色调或基色调的方法、又称单色型,将相同色彩的树木种植在一起,形成大块状的平滑的背景构成一个景观的主色;另一种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或作为点缀引人注目,又称补色型。
除此之外,还有将各种不同色彩的树木相间而形成的杂色调。
植物的季相变化给于一种动态的色彩变幻,使得景观更加丰富并、对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刺激。
一般说人们生理上乐意接近明快和鲜艳的色调,明亮和暖色调会使人们兴奋,如红色、黄色、橙色回拉近远处的景观;而冷色调,如绿色会使人们感到空阔,把近处的景观退远。
2)形状形状反映在二元(长,宽)以及三元的(长,宽,高)两方面,是人们对周围物体观察后反映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植物体形状的景观效果显然是三元的。
在景观中的每一株植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形状,而表现其应有的视觉效果和特点。
例如高耸的树木用来突出重点、增加景观的高度感,垂枝型的植物使景观变得柔和并与地面协调,攀缘植物使原本单调硬直的墙体变得丰富多采。
景观设计师运用设计技巧,将不同形状的树木排列组合:以单株或群体的效果来改变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的刚直线条;在街道两侧种植形状相同的树木,使其显得深远而幽静;小块的斜坡上铺垫整齐的灌木,再在稍远处点缀一棵高大的尖塔形的植株,小坡会显得开阔和高耸。
种植不同形状的乔灌木能打破同类建筑物体造成的单一和呆板;相反不同风格的建筑可以用连续配置的、形状相似的树木来避免纷乱。
3)质地质地是能看到或感觉到的树木表面性质,反映在粗糙、细小等特征。
各种植物由于其分枝习性、叶序、叶片的大小与浓密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具有不同的质地。
叶片大、分枝开展的显得粗糙,如栎类、香樟、栾树等;而叶小、分枝紧密的则显得质地细小,如黄杨、柏类等。
不同质地的植物按一定顺序设计种植,将产生一种空间的视觉效果:如从粗糙到细小的顺序排列,会使空间距离变小,相反则增大了距离感;另外,质地细小的植物会使人们感到明亮,粗糙的植物材料显得暗淡。
2.园林景观价值评价的方法树木的景观功能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位置都可能十分不同。
对同一个景观,每一个人都可能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若对许许多多人的意见进行归纳,肯定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因此统计的方法成为景观评价的重要手段。
(1)描述调查法:认为景观特征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美国加洲大学的Burton Liton首先提出景观特征的四个要素(成分),即线条、结构、对比、色彩。
然而给这些成分打分、统计后评估其美学的质量。
1)问卷调查法可用现场进行采访式的方法,直接记录被调查人对某一景观的评价,也可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普遍性的调查。
开放式问题的设计,由被调查人回答其所喜欢的景观特征;封闭式问题的设计,则由被调查人回答是与非的选择。
问卷调查法可使调查的范围扩大,但问题的内容以及措辞有时会影响结果,回答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
2)景观美学的评估模式以特定的形式向被调查的人群展示景观的幻灯片,人们在相同的场合、相同的时间范围内观看欲评价的景观,最后根据给予的分数统计结果。
①拍摄景观的彩色幻灯片为了避免拍摄人员的的主观影响,幻灯片必须采用随机的方式拍摄,一般固定相机后随机旋转一定角度拍摄,然后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取得足够的幻灯片。
②播放幻灯一般向20-30位被调查者播放幻灯,所放的幻灯片是从所有拍摄的片子中随机取出的,不同景观的放映次序也是随机的,每片放映相同的时间,一般5-8秒。
③评分每片幻灯放映后给予一定时间让参加者按自己的喜欢程度打分,记分按1-9等级。
④统计。
问卷设计实例:选择不同林分密度的树林(经常用于散步、休憩、野餐的林分),在晴天的上午9时至下午3时拍摄彩色幻灯片。
接受调查的人群均来自公园附近,分成7组、每组13-28人,其中2组为专业人员、2组为一般游客、3组为高校学生。
采用随机的顺序放映,先放10张,然后放映全部的40张,每张放映10秒钟,由被调查者对每一张幻灯评分,从最坏到最好分6级。
然后重放这些幻灯片,再回答每张幻灯所展示的林分的树木密度,从太少到太多分成6级。
对每张幻灯代表的林分作实地调查,确定拍摄中心点周围45m范围内的树木株数,并测量每株树木的胸高直径、距拍摄点的距离。
实验三大树移栽技术观摩一、目的要求大树移植是园林绿地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主要应用于对现有树木保护性的移植、或对密度过高的树木群落进行结构调整中发生的作业行为。
新建绿地中进行的大树栽植,则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为满足特定要求所采用的栽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