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习题1、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是指药物的( )。
[2009年真题]A.副作用B.变态反应C.毒性作用D.继发性反应E.特异质反应2.四环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 )。
[2009年真题]A.细菌叶酸的合成B.细菌蛋白质的合成C.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E.细菌DNA回旋酶的合成3.对于“药物”的较全面的描述是( )。
A.是一种化学物质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D.是用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而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E.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4.大多数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和转运,多用何种方式通过细胞膜( )。
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易化扩散D.简单扩散E.胞饮作用5.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 )。
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6.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A.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B.顺浓度差,耗能,需载体C.逆浓度差,耗能,无竞争现象D.逆浓度差,耗能,有饱和现象E.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现象7.吸收是指药物进入( )。
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8.一般来说,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静脉注射9.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 )。
A.作用于靶器官B.在肝脏代谢C.由肾脏排泄D.与血浆蛋白结合E.与组织细胞结合10.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 )。
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11.药物一旦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则( )。
A.易穿透毛细血管壁B.易透过血脑屏障C.不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D.影响其主动转运过程E.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A.是永久性的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C.是可逆的D.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E.促进药物排泄13.对肝脏功能不良的患畜,应用药物时需着重考虑到患畜的( )。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C.对药物的排泄能力D.对药物的转化能力E.以上都不对14.肝功能不全的患畜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着重注意( )。
A.个体差异B.高敏性C.过敏性D.选择性‘E.酌情减少剂量15.对于肾功能低下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
A.药物自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转化C.胃肠对药物的吸收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排泄16.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 )。
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17.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 )。
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18.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 )。
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配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1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
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20.水合氯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是产生的( )。
A.直接作用B.选择性作用C.经氧化还原后D.干扰中枢代谢E.水解作用21.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 )。
A.副作用的多少B.最大效应的高低C.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起效的快慢E.排泄途径22.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
A.汗腺B.肾脏C.胆汁D.肝脏E.乳汁33.青霉素在体内的主要消除方式是( ).A.胆汁排泄B.肾小管分泌C.被血浆酶破坏D.肾小球滤过E.肾小管重吸收24.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疗效的机制是( )。
A.减慢其在肝脏代谢B.增加其对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C.减少其在肾小管分泌排泄D.对细菌起双重杀菌作用E.增加青霉素的血药浓度25.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快26.某碱性药物的pKa=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 )。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27.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 )。
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8.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A.作用强弱B.吸收快慢C.体内分布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29.药物的t1/2是指()。
A.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以上都不是30.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
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31.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
A.O.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 32.某药半衰期为4小时,静脉注射给药后约经多长时间血药浓度可降至初始浓度的5%以下( )。
A.8小时B.1 2小时C.20小时D.30小时E.48小时33.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
A.2~3次B.5~6次C.7~9次D.1 O~1 2次E.1 3~1 5次34.药物吸收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时意味着( )。
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35.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 )。
A.每4h给药1次B.每6h给药1次C.每8 h给药1次D.每1 2h给药1次E.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36.静脉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 )。
A.静滴速度B.溶液浓度C.’药物半衰期D.药物体内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量37.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 O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
A.O.05 L B.2 L C.5 L D.20L E.200L38.为了维持药物的良好疗效应( )。
A.增加给药次数B.减少给药次数C.增加药物剂量D.首剂加倍E.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时间39.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 )。
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40.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 )。
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41.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应着重考虑患者的( )。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C.对药物的排泄能力D.对药物的转化能力E.以上都不对42.药效学主要是研究( )。
A.药物在体内的变化及其规律B.药物在体内的吸收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D.药物的临床疗效E.药物在体内的排泄43.药物作用是指( )。
A.药理效应B.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C.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D.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E.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44.药物产生副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剂量过大B.用药时间过长C.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E.药物作用的方式45.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 )。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治本和治标46.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
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过敏反应D.局部作用E.后遗效应47.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 )。
A.吸收后和血浆蛋白结合B.体外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C.肝药酶活性的抑制D.两种药物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E.以上都不是48.利用药物协同作用的目的是( )。
A.增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B.增加药物在受体水平的拮抗C.增加药物的吸收D.增加药物的疗效E.增加药物的生物转化49.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总的作用大于各药单独作用的代数和,这种作用叫做( )。
A.增强作用B.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互补作用E.拮抗作用50.药物的极量是指( )。
A.一次用药量B.一日用药量C.疗程用药总量 D.单位时间内注入总量E.以上都不是51.半数有效量是指( )。
A.临床有效量的一半B.LD50 C.引起50%动物产生反应的剂量D.效应强度E.以上都不是52.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
A.致死量的一半B.中毒量的一半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53.以下论述中,安全性最大的药物是( )。
A.药物的LD50(mg/kg)为1 OO,EDso(m/kg)是5B.药物的LD50(mg/kg)为200,EDso(mg/kg)是20C.药物的LD50(mg/kg)为300,EDso(m/kg)是20D.药物的I,D50(mg/kg)为300,EDso (m/kg)是1 OE.药物的LDso(mg/kg)为250,EDso (mg/kg)是2054.治疗指数为( )。
A.LD50/ED50 B.LD5/ED95 C.LDl/ED99 D.LD1~ED99之间的距离E.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55.安全范围为( )。
A.lDso/ED50 B.LD5/ED95 C.LDl/ED99 D.LD1~ED99之间的距离E.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56.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
A.药物的作用强度B.药物的剂量大小C.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D.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E.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57.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 )。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对受体的亲和能力C.药物水溶性大小D.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E.药物脂溶性大小58.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起反应的细胞成分B.受体都是细胞膜上的多糖C.受体是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D.受体与配基或激动药结合后都引起兴奋性效应E.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阻断相应受体而发挥作用的59.当某药物与受体相结合后,产生某种作用并引起一系列效应,该药是属于( )。
A.兴奋剂B.激动剂C.抑制剂D.拮抗剂E.以上都不是60.硫酸镁的临床疗效应取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