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 知识解读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 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3)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 叠字, 有无活用等) 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 (4)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下能力提升】第6题
2. 《声声慢》 淡酒难敌——心冷愁浓 晚来风急——更添寒意 丧夫之痛 物是人非 声声慢雁过旧识——沦落异乡 ——孀居之苦 人老憔悴 亡国之恨 黄花堆积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聊赖 梧桐细雨——凄凉无限
二、把握文章主旨 1. 《醉花阴》 《醉花阴》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 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 寂寞与相思的情怀。 2. 《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 坛的名作,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 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知背景] 1. 《醉花阴》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 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 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 莱州、淄川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 丈夫的思念之情。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 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 寞无聊之感。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目标 2.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 能力 1.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目标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情感 品味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 目标 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鉴赏古代诗 歌 的 语 言 ——炼字 考点提炼
[知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 女。宋代婉约派词人。 其诗文并美, 尤长于词, 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 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 反衬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 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 乱生活, 沉哀入骨, 词情凄黯,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后人有 《漱玉词》 。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 女词人”。
忽然 乍: 调养,保养 将息:
怎生: 怎么、怎样 次第: 光景,状况
一、了解行文脉络 1. 《醉花阴》
薄雾浓云 愁上片 半夜凉初透 玉枕纱厨 闺怨 醉花阴 把酒黄昏 瘦下片 莫道不销魂 比黄花瘦
一、字音识记
o cuì) 1.憔悴 ( qiá ..
二、词语解释 1.瑞脑销金兽 .. 2.有暗香盈 袖 . 3.凄凄惨惨戚戚 ..
2.堆 积( duī ) . 金兽: 兽形的铜香炉 盈: 充满 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4.乍 暖还寒 . 5.最难将息 .. 6.怎生 得黑 .. 7.这次第 ..
[知常识] 雁 “雁”在古诗词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其含义一般有以 下几种: 借雁抒离思。 每年秋季雁便南飞, 故常常因其秋去南方 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起他们的羁旅伤感 来。如赵嘏《长安秋望》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 人倚楼”。
借雁叹孤寂。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雁成了 离别和思乡的代称。 如王湾 《次北固山下》 中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借雁表忠贞。 如元好问 《摸鱼儿 雁丘词》 所写小序: “太 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 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 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 亦有《雁丘词》 。”
一、阅读《醉花阴》 ,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 相思的凄苦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日里 “佳节 又重阳 ” ,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 “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 “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 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2.据元人伊世珍《瑯嬛记》所载:“易安以 重阳 《醉花阴》 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 自愧弗逮, 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 阕,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 答曰: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问为 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试简要分析。
提示: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 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 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 匠心独运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 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 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 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 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2. 《声声慢》 1127 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 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 年后,李清照 46 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 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 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 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大概于 1155 年在临安去世。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写下了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