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见代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效力评析。
有关表见代理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于《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下面分别陈述:(一)《民法通则》的规定。
1、《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第4款又规定,“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经终止还与行为人实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此款规定,从反面看来,就是代理权授予后,又被限制、撤回或消灭,但若由于被代理人的行为造成相对人认为代理权没有被限制、撤回或消灭的信赖,从而被代理人负授权人责任的表见代理。
这就是分类中的“代理权存续性的表见代理”。
关于此款可与《合同法》第48条第二款结合起来理解与执行。
2、《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此款规定是授权表示型表见代理的一种。
实践表明,本人知道一般有两种情况:(1)、本人应受通知而获知;(2)、从本人的特定行为中推定本人知道,如本人将具有代理权证明意义的文件或印鉴出借给行为人等等。
认定本人是否知道应注意两点:(1)、应以本人事实上明知或推定其可得而知为限,若本人本可知道但因过失而确实未知的,仍成立不知道。
(2)、本人以不知道为原则,以知道为例外,行为人或第三人主张本人知道的,应对“知道”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本条法律的规定,是表见代理制度的明确格表达,只要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被代理人(本人)的意志在所不论,一律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至于承担完责任后,本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表见代理人对责任依法进行分担。
然而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时,应向谁作否认表示,民法通则未作规定。
实践中一般认为,民法通则既然对本人向谁作否认表示未作任何限制,因而不管向行为人还是向第三人(相对人)作否认表示均生否认的效力,本人对此享有选择权。
对于本人明知而不作否认表示的时间究竟是何时?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法通则对此时间未加任何限制,故不论本人在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时还是实施民事行为后知道的,均应作否认表示,不作否认表示即视为同意。
二是认为,这一规定要求本人在一个合理期限内作出追认或否认表示,此合理期间经过本人未作否认表示,即应视为追认(同意)。
3、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7月21日《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或者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
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签订的合同,应当承担责任。
(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代理权。
(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任何授权证明签订合同的,如果委托单位未能盖章,合同不能成立,责任由签订人自负;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视为对合同签订人的行为已开始追认。
(4)、在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经济合同时,如果借用人与出借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承包关系,且借用人签订合同是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则该经济合同可不作为无效合同对待。
但出借单位应当与借用人对合同的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负连带赔偿责任。
此第(4)即为授权表示型表见代理。
4、关于追认权(Ratification)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规定,“没有代理
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本人承担民事责任”,这赋予本人以追认权,但追认权的规定,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此代理行为在成立后至被代理人追认前,在效力上处于悬而未决的法律状态,代理行为相对人既不能就该行为向被代理人主张权利,也不能主张该行为无效,则使用权相对人的利益完全处在被代理人的单方控制之下,那么也就有利益受侵害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在国外立法中,就特别赋予相对人两种权利:(1)、催告权。
即相对人可以自行规定一个合理并相当的期限,催告被代理人确定地答复就该代理的法律行为是否承认,如果代理人逾期未答复的,一般就视为拒绝承认,也就不对被代理人发生法律效力。
(2)、撤回权。
相对人在善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相对人在不知道代理人没有代理人没有代理权时而与代理人进行无权代理人的法律行为,则与相对而言人的本意不合,如果在被代理人未承认之前,相对人已觉得该项行为对自己已无利益,或者觉得在等待被代理人承认的期限中可能对自己产生不利益,则相对人可以撤回无权代理行为,这样可以主动地阻止无权代理的法律行为因被代理人承认而发生效力。
但是在相对人明知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而为法律行为的情形除外。
我国《合同法》第48条第二款就吸收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我国民法通则作了补充,从而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5、1991年8月29日,对外经贸部发布《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委托协议是划分委托人、受托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基本依据。
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如未经委托人追认,由行为人自行承担责任。
”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是一致的。
应该说,表见代理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见甚多,遇到表见代理的情形,我们需要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界定,构成表见代理的,被代理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需要相对人行使催告权的情况下,则相对人应依法行使催告权,被代理人可以追认也可以拒绝追认;在被代理人追认前,相对人依法享有撤销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