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是怎么样运用法定存
款准备金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 0902
学生姓名: 黄姿超学号: 0912050232
指导教师:肖文兴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教务部制
2011年6 月28 日
1定义 (3)
2目的 (3)
3当前国内现状 (3)
3.1物价快速上涨,决定央行要有政策出台 (3)
3.2存准率成为最后可选工具 (4)
3.3外汇占款是存准率上调的直接动因 (4)
3.4存准率还要上调几次? (5)
4总结 (5)
1定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
2目的
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中央银行控制着商业银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
3当前国内现状
市场“热盼”加息,却以来一次法定准备金上调,这并不意外,也与加息预期不矛盾,因为加息是应该动作,而存准率是最可能的动作。
加息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只要经济放缓,政策出台的难度就非常大。
利率难以上调决定了央票利率也难以上调,加大公开市场力度的可能性就不大,本周公开市场操作1年期央票仅发行10亿元,再次跌入地量。
利率难以上调,公开市场回收资金规模难以扩大,存准率上调成为近期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对于此次存准率上调,点评如下:
3.1物价快速上涨,决定央行要有政策出台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以来新高,与市场预期一致。
CPI涨幅虽高,但与2008上半年超过8%的增幅仍有一定距离,最让人担心的是,5月份非食品价格涨幅再次攀升,同比增速高达2.9%,这是2008年上半年难以企及的,当
时非食品价格最高也仅为2.1%。
我国非食品价格更接近国外的核心CPI,其快速上涨说明经济增速超过潜在产出,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也非常大。
物价快速上涨决定货币政策需要一定程度收紧,央行要有相应政策出台。
3.2存准率成为最后可选工具
邻近季末,商业银行无论是冲规模还是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要求,均会加大资金争夺力度,导致资金市场价格攀升。
近期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已经升至3.8%以上,是春节以后最高值,根据以往经验,6月底以前市场资金紧张程度都不会缓解,市场资金价格上涨使得央票吸引力下降,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承担流动性回收功能。
在加息政策难以出台的情况下,存准率上调成为最后的可选工具。
3.3外汇占款是存准率上调的直接动因
二季度因为H股上市企业分红等因素,导致结汇量增加,新增外汇占款规模相应减少。
不过,因为二季度外贸顺差也会季节性增加,因此外汇占款仍然会较快增长。
另外,虽然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低于2008年,12个月NDF市场预期1年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在2%左右,远低于2008年初的10%以上,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对收益率的期望值也大幅下降,因此较低的升值预期仍会吸引不少热钱,从近期加快推出股票国际板以及外管局不断推出改革措施看,5月份外汇占款仍不会太低。
央行一再强调,存准率上调主要为对冲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应为此次存准率上调的直接动因。
关于每次存准率上调所回收市场流动性,市场上一般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余额”×0.5%进行推算,根据央行昨天公布数据,5月末各项存款为76.73万亿元,因此此次存准率上调回收市场流动性3836.5亿元。
实际上这种估计方法并不准确,因为“各项存款”数据包括财政存款,财政存款一般要全额上缴央行,即100%准备金率,因此要从各项存款中扣除财政存款再乘以存准率上调幅度,这样得到数据更加准确。
5月末财政存款37613亿元,扣除后计算,本次存准率上调约回收流动性(即减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为3648.4亿元。
当然两者差距不大,并不影响整体对市场流动性的判断。
3.4存准率还要上调几次?
存准率上调是通过减小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达到M2控制目标。
根据公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存准率上调幅度取决于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供应多,为达到既定M2目标,存准率上调的次数就增加,以更大幅度压低货币乘数。
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是外汇占款和公开市场操作,新增外汇占款扣除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基本上就是新增基础货币(如果公开市场净释放资金,则是两个相加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去年末M2为72.6万亿,今年M2增速目标为16%,这意味着年末M2目标为84.2万亿。
去年底基础货币为18.53万亿,截至目前(6月14日)公开市场操作净释放资金1.13万亿,今年以后时间仍有1.33万亿到期资金,假设其中一半被回收,同时假设新增外汇占款3.8万亿(低于2008年而高于其他年份),那么年末基础货币为24.13万亿,年末货币乘数目标为3.5左右。
根据存准率上调与货币乘数的对应关系(假设超额准备金率不变),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要上调至23.5%,即存准率仍有4次左右上调,高于我们年初预期,这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净释放资金大幅超出预期所致(资金脱媒部分抵消了存准率上调效果,但未根本上改变上述分析框架有效性)。
如果能够通过适度上调利率增加公开市场回笼力度,将今年余下时间到期的1.33万亿资金对冲,甚至实现部分净回笼,存准率即使不上调也能达到M2控制目标。
4总结
虽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
因为调整法定准备率虽然能带来在调整货币供应总量政策上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
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内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
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再贴现率都是国家调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方法。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银行吸收存款后可以将更多的份额放贷出去,留取较少的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因此增大。
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