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3 乌鸦喝水-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3 乌鸦喝水-优质教案

13 乌wū鸦yā喝hē水shuǐyì只zhī乌wū①鸦yā口kǒu渴kě了le,到dào处chù找zhǎo水shuǐ喝hē②。

[句导读:“到处”说明乌鸦四处找水很辛苦。

朗读时语速稍重、稍慢,突出乌鸦四处找水的辛苦。

]乌wū鸦yā看kàn见jiàn一yí个ɡè瓶pínɡ子zi,瓶pínɡ子zi里lǐ有yǒu水shuǐ。

[句导读:强调一个“瓶子”和“水”,表现乌鸦此时惊喜的心情。

]但dàn是shì,瓶pínɡ子zi里lǐ水shuǐ不bù多duō,瓶pínɡ口kǒu又yòu小xiǎo,乌wū鸦yā喝hē不bù着zháo③水shuǐ。

[句导读:“但是”表示转折。

乌鸦找到水后又遇到了困难,瓶子高、瓶口小,水又少,它喝不着水。

]怎zěn么me④办bàn呢ne?[句导读:这是一个疑问句,表示乌鸦在积极思考想办法。

]段导读:乌鸦口渴了,好不容易找到水,可又喝不着。

wū鸦yā看kàn见jiàn旁pánɡ边biān⑤有yǒu许xǔ多duō小xiǎo石shí子zǐ,想xiǎnɡ出chū办bàn法fǎ⑥来lái了le。

[句导读:乌鸦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想出了利用小石子喝水的办法。

]段导读:聪明的乌鸦看见了小石子,想出了喝水的好办法。

wū鸦yā把bǎ小xiǎo石shí子zǐ一yì颗kē一yì颗kē地de放fànɡ进jìn瓶pínɡ子zi里lǐ。

瓶pínɡ子zi里lǐ的de水shuǐ渐jiàn渐jiàn⑦升shēnɡ高ɡāo⑧,乌wū鸦yā就jiù喝hē着zháo水shuǐ了le。

[句导读: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因为同体积的石子比水重,所以石子就沉到瓶子底部,并把水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上挤,水位就一点儿一点儿地升上来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段导读:乌鸦通过自己想办法,终于喝到水了。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要把乌鸦喝到水的高兴心情读出来。

☜④怎么:表示疑问,如何。

⑤旁边:课文中指瓶子周围的地方。

⑥办法:主意。

⑦渐渐:慢慢,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⑧升高:反义词为“降低”。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感知乌鸦喝水的变化过程。

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会认“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11个生字,会写“只、石、多、出、见”5个生字,认识部首“攵”。

生字、新词卡片,图片,实验用的玻璃瓶及少量的石子。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乌鸦图片,问:你认为乌鸦好看吗?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

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聪明可爱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2.板书课文题目:乌鸦喝水。

(1)反复认读课文题目中的生字:乌、鸦。

(2)简单说明这两个字的记忆方法。

学生:我用比较法可以记住这两个字。

乌—鸟鸦—鸟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1.学生轻声读课文。

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和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了。

3.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巩固记忆。

(1)出示红色的生字卡片(会认):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2)学生反复认读。

(3)出示黄色的生字卡片(会写):只石多出见(4)学生反复认读。

4.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这一段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2)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那种焦急而又辛苦的语气?(3)请学生练读。

(4)学生评议。

(5)谁能扮作乌鸦边读边表演文章的第一句?(6)学生表演乌鸦到处找水喝的动作。

(7)乌鸦找到了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板书:水不多瓶口小喝不着(8)情境表演:谁愿意把刚才读的内容表演一下?四人为一组进行准备,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另外两人出主意。

(9)学生分头准备后在班内表演。

(10)大家评议。

(表演中表现出乌鸦口渴难耐和它到处找水的执着)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2)同学们思考:乌鸦看见了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来呢?一些石子行吗?许多石块行吗?请同学们讨论。

(3)老师演示实验过程。

(4)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2)乌鸦已经口渴了,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难道它不着急吗?(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乌鸦确实既聪明又有耐心,很可爱)四再读课文,赏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同伴听。

3.通过学习课文,你对乌鸦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呢?你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乌鸦聪明、可爱,遇到困难想办法去解决,我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4.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夸夸乌鸦吧!(学生自由发言)五思考喝水方法,比比谁的方法妙1.请一个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方法。

2.学生讨论,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

3.投影出示其他办法,请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最好。

(1)把瓶子推倒喝水。

(2)插个吸管喝水。

(3)请小伙伴们来帮助。

六布置作业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喝水的故事。

1.先通过观看图并动手画乌鸦的外形,形象地记忆“乌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由“乌”“鸟”两个象形字的对比以及教师对这两个字的造字法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喝不着、瓶口小、渐渐),利用板书的形式把生字复现。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乌鸦在喝水过程中的心情,体会乌鸦的聪明能干和肯动脑筋的精神,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3.新课标主张语文阅读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

《乌鸦喝水》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师应启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实验,敢于质疑,学会更为客观地认识事物。

1.认识并书写本课的“只、石、多、出、见”5个生字及新词,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书写水平。

2.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并运用识字规律。

生字卡片。

一朗读课文1.自己朗读课文。

你从乌鸦的身上学到了什么?2.练习复述故事大意。

3.个别展示。

二认读生字1.发现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通过“比较法”认记生字。

如:找—我、鸟—乌、力—办。

(2)用猜字谜或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

如:力走一边(边),井走前进(进)。

2.巩固识字。

(1)组词竞赛。

如法—办法、法院、法律、遵纪守法、法规、方法……可将学生口头组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多次重现“法”字,便于学生识记。

(2)游戏认字。

“击鼓传花”,鼓停花传到谁的手中,谁就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3.再次朗读课文。

在读书中进一步加深对生字、新词的记忆和理解。

三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要写的5个生字。

2.指读、书空。

3.指导书写。

(1)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重点指导“多”“出”两字,课件展示书写的笔画笔顺。

只:上边是“口”,第三笔在横中线上。

第四笔为撇,第五笔为点。

石:独体字,与“右”相区分。

第二笔撇写得长些,“口”要扁。

多: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要写得稍小,下半部分写得稍大。

两个部分看上去要对称。

出:,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见:独体字。

外框要写得细长一点,不要太宽大。

4.学生观察,再照样子练习各写两个。

请大家注意写字姿势。

四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预习下一课。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积累都不一样,因此,让学生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尊重每个孩子的认知,也可以更好地实践以学定教的原则。

游戏活动的设置,师生全员参与互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们在这几个小游戏中就会很快地记住生字。

但是游戏不宜设置过多,这样不利于整体管理,教师应该把握好度。

1.拼一拼,写一写。

2.填一填。

(1)“出”共5笔,第三笔是竖。

(2)“多”共6笔,第二笔是横撇。

(3)“石”的同音字有十、时。

3.照样子,写句子。

例: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雨渐渐停了。

人渐渐多了。

4.阅读展示厅。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这段话有2句。

(2)“渐渐”的意思是②。

①轻轻②慢慢(3)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水面升高,就喝着水了。

5.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我会找个吸管吸水喝。

一互动式板书又叫提问式板书。

这种板书通过设疑、激趣,可以增加学生阅读、解疑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样一则探究图表,让学生体会问号所代表的意思,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钻研课文。

二乌鸦有可能是最聪明的鸟据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

这要求乌鸦要有比家犬复杂得多的脑细胞结构。

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在人类以外的动物界中具有独到的使用甚至制造工具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即使人类的近亲灵长类的猿猴也不过只能使用工具(借助石块砸开坚果)。

乌鸦还能够根据容器的形状准确判断所需食物的位置和体积,“乌鸦喝水”的故事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

三小小“清道夫”——乌鸦为什么乌鸦会是“清道夫”呢?这是因为它的嗅觉非常灵敏,稍有腐尸烂味,它就会及时飞去进行“清理”。

这样就避免了尸体腐烂产生病菌,很多病毒也就不会传染开了。

乌鸦的一生,在不断地为地球清理着垃圾,所以说乌鸦是地地道道的“清道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