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

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

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我省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迈上了新台阶,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7%%,2005年达到1100亿元,是2000年的3.3倍。

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2001—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近万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5%%,涌现出一批坚持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共有2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649万公顷,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有487个新药获得国家批准,在瓦斯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科技强警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五”期间,我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826项获省级奖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较“九五”增加70%%和54%%。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合肥成为除北京以外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建立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通过项目支持和基地建设,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颁布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规和政策,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基本完成,合肥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省政府分别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二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三是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有待加强。

第二节发展环境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引发新的科技革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和跨越的机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我省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区域竞争看,我省具有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激烈争夺和挤压;安徽只有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与长三角联动双赢发展。

这是我省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从我省省情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呈现出“一高三低”,即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这是我省必须突破的瓶颈制约。

安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份,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推力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走创新型崛起之路。

这是我省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综合省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对科技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全省上下自主创新、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已具备了走创新型崛起之路的基础条件。

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就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跨越。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实施“创新推动”战略。

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开放联合、双轮驱动和重点突破,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

建设创新型安徽,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推力量。

把自主创新作为重大战略,贯穿到各项工作和措施当中。

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安徽,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坚持市场导向。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标准,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

坚持适度超前。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方向,以适度超前的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重点,加强适用技术普及推广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坚持开放联合。

广泛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主动融入长三角,走以我为主、开放联合的创新之路。

坚持双轮驱动。

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协调互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和寓军于民的体制机制,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坚持重点突破。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突出“861”行动计划,提升重点行业和产业的竞争力;突出合肥、沿江和沿淮城市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突出优势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以人为本,鼓励全民创业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到2010年,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合肥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安徽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全省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合肥率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建成若干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第三节总体部署一是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组织实施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跨越、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4项科技行动,确定14个重点领域、下设40个优先主题,实施11个重大专项,力争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组织实施区域创新示范、技术创新引导、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4项科技工程,抓好一批市、县和乡(镇)创新试点,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夯实科技发展的基础。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依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等政策措施,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

第三章加强共性技术攻关,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若干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加强共性技术攻关。

重点领域是指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行业。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基础较好、有望取得突破的技术群。

重大专项是指在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筛选出的重大产品、工程和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的确定原则:一是要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破瓶颈制约。

二是依托现有基础,加强联手互动,实现资源集成。

三是坚持优势优先,突出我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学科。

第一节实施优势产业提升科技行动任务: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车等优势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推进信息化。

本行动共确定5个重点领域、下设13个优先主题,实施4个重大专项。

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锻造优势产业体系。

到2010年,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国际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

一、重点领域(一)汽车工业发展思路:抓住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推动骨干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以节能环保、整车和汽车电子技术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正向开发能力和试验验证能力,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产业,提高产业配套率。

本领域下设3个优先主题:优先主题1:汽车整车产品开发车身结构设计与轻量化技术,整车性能试验验证与仿真技术,动力总成系统开发和匹配,底盘系统开发和优化匹配,整车噪声振动系统设计技术等。

优先主题2: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自动变速箱、乘用车悬架、增压器、可变正时相位、缸套等关键零部件。

发动机管理系统、电子稳定程序、数字化汽车仪表、车载电子产品、总线控制技术等。

优先主题3: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整车设计及集成,动力系统开发和匹配,专用关键零部件开发和整车产业化技术。

(二)装备制造和家电业发展思路:提高产品设计、集成和制造能力,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巩固扩大叉车、挖掘机、液压机等工程机械的优势,发展仓储搬运机械、环保机械、通用机械、水泥生产设备等,推动家电产品升级换代。

本领域下设4个优先主题:优先主题4: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及仿真技术、产品建模和优化设计技术,支持三维系统和复杂产品模型的产品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应用,重大机械装备协同开发技术。

优先主题5:绿色制造重点研究可拆解、可回收的绿色设计技术、近净成型技术、干式加工技术和工艺模拟技术等。

优先主题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关键技术,大型及特殊零部件成型和加工,可靠性技术和质量检测与控制。

优先主题7:智能信息家电推广应用变频、模糊控制、虚拟制造等技术,加快嵌入式技术与短程通信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推动家电产品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材料工业发展思路: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非金属矿深加工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