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引】本次作文主要对学生的立意进行训练。
一篇好的文章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
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
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立意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
怎样才能找准最佳立意点,实际上对话题作文的结构的了解很重要。
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引入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
其中第阐释性话语比较重要,它可以暗示学生文章的立意方向。
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
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构思点拨一】1、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
如下文《高空》。
2、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下文《人生四步曲》。
3、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
如下文《曲径通幽》和《勿需选择》。
【构思点拨二】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
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
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
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就像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样。
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
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
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
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
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
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
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范文1 】高空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
高处,风景怡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
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
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
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
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犹自浮上心头。
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
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
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
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
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
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清雅,衣竹楼旁,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
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
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
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盘亘,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
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
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
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范文2】人生四步曲幼年小时候,我发现我的眼前有一座大山,站在山的脚底,我望不见山后平原的广阔,森林的葱郁。
我特别想翻过大山,哪怕就站在山顶,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欣赏到所有的风光。
青年渐渐地,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知道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渴望到达顶峰,一饱眼福。
再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煜“无言上西楼”的寂寞悲伤,我质疑了:山顶难道不如想象的那样好吗?中年人一到中年,总会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成就。
而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就是“爬山”,我的起点是山底,终点是云层上面的巅峰。
中午的时光我都在山腰上攀登着,我见到了数不尽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但遗憾得是我并没有给予它们过多的关注。
也很少驻足听听山上的鸟叫,赏玩这遍布山野的一花一草,品味咚咚流水里面蕴含的语言……我的眼睛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朦胧的山巅,满脑子里都期盼着成功的那一天。
老年终于到达山巅了,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浓雾中,海拔高得连青松也不愿与我作伴,雪莲的形迹也藏匿于漫天的雾中。
我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虽然山底上还有人衷心的羡慕我,山腰我们必须找到那三尺黄土。
其实,又何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后又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时又何必窃取这不属于自己的呢?于是,勿受那黄土的束缚,走到哪里,便看到哪里的世界,因为一辈子从一个角度看世界,是很郁闷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脚下踏着的是什么,或许是痛苦吧。
在无法逃避的痛苦到来时,能做的,唯有将它踏在脚下,积累的痛苦能使你看到更远。
站在世人的随意之中,站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得到的或许不是公认的幸福,但至少是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
与其思索所站的位置,不如在任意位置尽心窥视世界,不是无欲则刚吗?或许站在哪里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
阿尔伯特说,人生不过是从上帝那儿借来的一段岁月。
我也认为,人还活着,是因为上帝忘记了你还活着,或者,上帝忘记了你不该活着。
既然如此,这似乎偷来的生命,又怎么忍心在上面多加一点灰白呢,以孩童般的好奇张望这个世界,它需要色彩,而不是神伤的灰黄。
现在,所需要的,可能正是那份随遇而安。
天晴的时候,我想到山上赏鸟;天晴的时候,我想到花园种花;天晴的时候,我想去拜访朋友……然而雨始终下不停。
直到我决定在雨中赏鸟、在雨中种花、在雨中访友。
雨终于停下来了。
【范文5】人当凌绝顶洛尔迦说:“思想在高飞,我低着头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在时间的进程上,我的生命向一个希望追求。
”——题记正如洛尔迦所言,我的思想也在高飞,我人生的追求是登到巅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窗外夜色寂寥,执一本泛黄的书卷,任凭朔风猎猎吹动思绪。
我立在时光前,凝视深邃的历史空间,风卷残云俱往矣,“朝”起“朝”落几经更替……此起彼伏的历史话剧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其间多少恩怨情仇是非功过,或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或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沿着这神秘的历史阶梯攀援而上,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曾经雄踞山巅彪炳千载的人物——秦王嬴政,千古大帝。
曾一度灭六国,雄霸天下,创立了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始皇帝,他可谓登上了历史的峰顶。
掌握着中央集权政治权力,以威武高大的姿态统御着天下黎民。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说过:“不看兵马俑,就不算来过中国。
”我们也有句古语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看看秦俑和长城,那种波澜壮阔的恢宏气势,令人扼腕!追忆当年,秦王那种傲视群雄、缔造千秋伟业的雄心壮志,令人惊叹!回看今日,一个大写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镌刻在山巅。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谁能会,登临意?毛泽东站在高山之巅,历史在他面前已经显得渺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那些最出色的业绩具有永恒的价值,更在于他的始创性以至在完成所有这些业绩中投入了雄伟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遍布他后半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宏奇壮丽!“屈处奴役之下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谨小慎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卓著的人。
”毛泽东——这个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这个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人;这个于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民族成立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历史的巅峰而千古留名!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攀援,我来到了那个改革开放的时代。
这里,一位伟人,站在新时期的峰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谨慎的策划,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引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光下一步步迈向世界强国之林邓小平,站在了中华的峰顶,享誉着民族伟人之荣。
蓦然回首当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犹如一次攀登高峰的过程。
唯有登上了峰顶,我们才会享受到胜利的荣光,体会到王者的风范,领悟到“一览众山小”的霸气。
人当凌绝顶,让我们向着心中高远的目标攀登吧!【范文6】站在山顶看世界尼采说:“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
”但是在我看来山顶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
少年林则徐曾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