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黎轨道交通
地铁METRO
巴黎是世界上最早建设地铁的城市之一, 发展至今已经拥有纵横交错的 14条线路 (另有 2条支线 ), 线路总长 213 km, 形成 了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 。
1.1
运营线路:16条
运营里程:218 公里 日均客流量: 413万人次
车站数量: 303个
地铁METRO
地铁线路分布: • 放射线:10、11号线; • 直径穿越线:1、3、4、5、 7、8、9、12和14号线; • 切线形线:13号线; • 内环线:2、6号线。 其中,3号线有一条支线, 7号线在北端有支线 (支线末 端还连接了一个由 3个车站组 成的小环线 ),在南端有分叉 线。10号线在两段外侧线的中 端各引出一个闭合小环线。
4.3 我对轨道交通的看法
Point One Point Two
Point Three
1)巴黎建设的是多层次的大运量交 通体系,这个我觉得应该借鉴,将整 个交通体系分级分层。 2)市郊客运铁路网是长距离跨区域 出行的基础,因此站距很大,行车 间隔也大,类似中国的国铁网。 3)地区快车线网(RER)是中心与各郊 区的联系骨架,穿越巴巴黎市中心区 衔接郊区,类似中国的城际和市郊线。 快车线网(RER)的行车间隔小,弥补了 线网的缺陷,穿越巴黎中心,与其他 交通方式衔接密切,形成网络。
第13地铁线路 ,在2008年完成 自动化的改建工程 。到那时 . 该条线路上地铁
列车的每40秒钟便有一列地铁进站 ,全线的运量将因此而增加15%。
2.3 地铁与RER
01 优点
纵观巴黎的地铁系统(服务半径为6 公里),其全程时间平均在35分钟, 而大巴黎拥有60公里服务半径的 RER系统,全程平均运行时间也在 90分钟,而从郊区终点到达市区的 时间平均在45分钟,大大方便了郊 区居民的出行。
服务半径: 60公里。
网络全长: 1296公里
大巴黎轨道交通现状与问题
现状
02
巴黎新城建设,改变了 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 使工业和人口向郊区发展, 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新城 的发展也减轻了市中心的 交通压力和居住问题。
问题
2.1 发展现状
目前,大巴黎交通方式主要由铁路、公路构成。 由于历史原因,铁路和公 路的走向均以巴黎为 目的地。
输送市郊—市郊、 市中心—市郊的旅 客的功能。
3.2 评价
1
巴黎大区的轨道交通形式多样,对应于不同距离 ,各种 交通方式的服务范围清晰、分工明确、层次清楚、覆 盖广泛 ,同时方便了市区及郊区的乘客出行 。
巴黎大区的轨道交通是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 , 承担了约70%的运量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3.2 评价
展望发展与启示
04
• 4.1 未来轨道交通规划展望
• 4.2 对我国的启示与总结
4.1 未来轨道交通发展
未来发展规划
巴黎拥有全世界公认最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不论从各交通方式的规划布 局、功能定位,还是从相关配套措施及管理上,都拥有各城市值得学习的 地方。目前,随着全球“绿色出行”的意识逐渐增强,未来巴黎的轨道交 通将在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新能源车辆使用、与慢行交通接驳等方面进 一步完善,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将
4.2 对我国交通建设的启示
NO.1
规模
应根据不同城市的需要选择 合理 的交通方式。确定轨 道交通网的规模时应根据规 划年的可能社会经济指标充 分考虑规划年的交通需求。 以确定 网络容量 ,线路数,站 点密度等 。
大城市由于市区与郊区的人口密 度相差较大 , 对于轨道交通网的建 立可采用分层规划建设 ,在城市轨 道交通规划时还需增加其与对外 交通枢纽的连接 。
木荷设计工作室是一家高端品 地区快车线网(RER)是中心与各郊区的联系骨架,穿越 牌演示视觉定制服务提供商 巴黎市中心区衔接郊区,类似中国的城际和市郊线
快车线网(RER)的行车间隔小,弥补了线网的缺陷,穿 越巴黎中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密切,形成网络
2.1 发展现状
大运量快速市郊列车, 是新城发展的杠杆和 推进器。地区快线将 巴黎的城市拉开距离。 从等时线来看,居住 在20公里以外的田园 小城,到达巴黎中心 所耗费的时间与住在 近郊相差无几。
01
巴黎轨道交通概况
注:表中数据为巴 黎运输公司和法 国国家铁路公司 的数据之和, 不 包括其他私营运 输企业、轿车及 私营公共汽车运 输等在内;包括郊 区公共汽车、轻 轨和渠化公交线 (TVM)的相关数据。
大巴黎轨道交通概况 轨道交通总体布局特点
从轨道交通的总体布局来看,巴黎轨道交 通由穿越市区的直径线及环绕市区的环线 组成放射加环线的布局形式(见右图)。 直径线可以直接疏散城市中心到郊区的客 流及穿过城市中心的客流,环线可以加强 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外围区 之间的客流可以通过环线进行疏解,减轻 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NO.3
车辆选用
车辆的选用应考虑当地未 来年的交通增长情 况, 地下 隧道 、站台 、编组站等土 木建筑设计时, 应为 将来增 加车辆及选用大容量车型留 有一定预留 。
交通网结构
NO.2
4.2 学习与借鉴
轨道交通管理主体多样化 ,并且由于巴 黎大区在法国的特殊地位,使其公共交通 的管理别具一格。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 展轨道交通 ,在充分了解巴 黎大区轨道 交通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对比与我国的 异同点 ,吸取巴黎大区的成功经验 ,不 论是在投融资、经营管理方面还是在线 网布局、线路规划等方面 ,都对我国具 有借鉴作用 。
4.3 总结
巴黎拥有全世界公认最发达的 公共交通系统,不论从各交通 方式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 还是从相关 配套措施及管理上, 都拥有各城市值得学习的地方。 目前,随着全球“绿色出行” 的意识逐渐增强,未来巴黎 的 公共交通将在大运量轨道交通 建设、新能源车辆使用、与慢 行交通接驳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RER线路布局
市郊铁路Tramway
巴黎总共有8 条市郊铁路, 其网络全部是新建 的。市郊铁路旨在利用原有的铁路网络实现大 巴黎的通勤交通。即只将郊区乘客送至市区中 心,而不会穿越市区。此类线路通常站间距较 大,运营速度较高,服务范围为整个巴黎大区。
1.3
一般是射线线路, 而非穿越线
共8条市郊铁路
大巴黎 轨道交通
Pais Rail Transit System
班级:城乡规划(一)班
小组成员:
牛清璇 201441020114(组长) 宋雪威 201441020104 芮盼盼 201441020106 王 靖 201441020116 喇 梅 201441020117 刘 莹 201441020118
CONTENTS
目录
Part 1 Part 2
Part 3
轨道交通概况 现状与问题 影响及评价 展望发展与启示
Part 4
大巴黎轨道交通概况 轨道交通网络构成
大巴黎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 • 地铁(METRO) •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RER) • 市郊铁路(Tramway) • 轻轨(Light rail) 其中,地铁和轻轨主要服务于城 区内的旅客运输;市域快速轨道 交通和市郊铁路以线路里程长、 站间距大、列车运行速度快等特 点 , 主要承担巴黎市中心—市郊、 市郊—市郊之间旅客运输。
较之于巴士系统,巴黎的轨道交通在居民的 出行中正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吸引力 的增加与其网络本身的方便快捷是分不开的。
2.1 发展现状
巴黎建设的是多层次的大运量交通体系
市郊客运铁路网是长距离跨区域出行的基础,因 木荷设计工作室是一家高端品牌演示视觉 定制服务提供商 此站距很大,行车间隔也大,类似中国的国铁网
2.3 地铁与RER
02 不足
即使高峰时期巴黎市区的地铁 与RER线路车辆的平均发车间 隔达到了3分钟(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RER线路虽然在市郊部分 的发车间隔比较大,一般在15 分钟,但其位于市区的主线部 分发车间隔在35分钟),但仍 不能满足巴黎人的出行需要。
2.4 问题分析
巴黎地铁站距很密,所以 运行速度慢,难以支撑新 城发展,因此必加快须建 设RER辐射周边新城。 在巴黎的郊区,70%的人 还只能依靠私人汽车这一 唯一的交通方式。
RER规划与布局特点
• 从线路规划和布局来看, RER线以既有铁路为基础,在中
心城区通过普通地铁的下方修建新线, 并通过若干换乘枢 纽与地铁网接驳,,然后分别沿不同方向贯穿巴黎城区;出 市区后从地下走上地面, 各自分成若干叉道, 并与多条市郊 铁路相连,通向巴黎郊区的卫星城市和市镇, 成为在郊区延 伸的放射线。此外, RER还适当增加一些支线(如RER-B线和 RER-C线均有相应的支线), 扩大覆盖面。 • RER线布局特点是:从郊区进入巴黎市中心后没有终止, 而 是从地下穿过城市中心区。这样可以不干扰市区交通, 并能 起到输送市郊—市郊、市中心—市郊的旅客的功能。
2.2 发展过程与趋势
私 有 化
巴黎市内铁路东站到华西戴高乐机场的铁路连接线工程 是由私人投资建设。 目前 , 在巴 黎 , 只有部分郊区的公 共汽车线路由私人经 营 , 交通网运营的私有化有增强的 趋势。
近年来巴黎自治运输公司对地铁逐步进行改造更新。现代科学技术使百年地
铁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在1998年建成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第14条地铁线路之后 又 计划投资8亿欧元,用20年的时间实现巴黎地铁的全面自动化 。作为前期工程的 蓬 勃 发 展
4
3.4 其他优势
轨道交通的建设经营资金来源较有特点 , 公共企业成为其主要承担者 ,使公共交通 的经营与维护有了长期 稳定的资金保障, 改变了“政府办公共交通 ”的一般做法。
轨道交通的票价灵活多样 ,使用方便 ,为 乘客提供诸多优惠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理念 , 吸引了大量客流 ,促进了城市公 共交通的发展 ;票价的制定还兼 顾了交通 对市区的影响 ,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