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职能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1.币值稳定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货币的层次划分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如:年度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国家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中去的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劣币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残缺不全的金币本位制: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本国货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实用金币,而是流通隐蔽或银行券,但它们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到该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各国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内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国际收支不平衡则采用多种方式调节。
特里芬难题: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各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或用美元想美国挤兑黄金。
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牙买加体系: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区域性货币制度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二、信用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归还偿还债务而引发的违约风险信用体系构建1.道德规范是基础2.高效快捷的社会征信系统3.法律规范是最后保证信用机构分类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1.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负债经营为主,扩大市场范围2.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3.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4.市场经济的居民,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各个部门均与信用息息相关5.信用拓宽了市场经济的渠道,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三、利率多期终值和现值FV=C0(1+r)t=PV(1+r)t终值复利因子:(1+r)t现值复利因子亦称贴现因子:(1+r)-t贴现:计算现值的过程,亦称“现金流贴现分析”贴现率:计算现值所使用的利率利率的分类:1.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2.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自发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一定的利率官定利率: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该利率规定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行业协会,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利率,又称行业利率,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照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
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期限较长的借贷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i=r-p5.基准利率和一般利率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随其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一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中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般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而言,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各种利率。
6.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以一年为界)7.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即期利率:对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以复利形式标示的利率远期利率:银行在给定即期利率中的从未来某个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收益率当期收益率:每年的利息收入与证券购买价格的比率资本利得(损失)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收益或损失总收益率=当期收益率+资本利得率利率决定理论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中的分割作为起点,利息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化,资金紧张时利率上升,资金宽裕时利率下降。
适用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
2.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投资流量导致的资金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储蓄流量导致的资金供给与利率正相关,二者共同决定利率。
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偏好增强,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反之亦然。
货币供求角度分析利率,适用于短期利率变化。
4.新剑桥学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供给与利率正相关,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供求对比导致利率变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关。
5.新古典综合派“IS-LM”模型:利率由既定国民收入下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均衡利率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宏观经济周期:危机:商品销售困难、资金紧张→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节节走高萧条: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对资金需求大幅降低/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市场上出现大量游资→利率不断走低,甚至为零复苏:信心恢复,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步回升→对借贷资金需求增加→利率提高繁荣:生产迅速发展,利润急剧增长,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不断上升利率的风险结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变现能力弱或者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税收风险:各国税收政策的不同和税率的调整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购买力风险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汇率变动风险与利率:浮动汇率体制下汇率剧烈波动收益率曲线的经验特征1.不同期限的债券,其利率随时间变化一起波动2.短期利率低,收益率曲线更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高,收益率曲线可能向下倾斜3.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利率的期限结构1.预期假说:不同债券完全可替代,投资者并不偏好与某种债券。
投资者会根据不同债券收益率的差异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进行套利2.市场分割理论:期限偏好理论。
不同期限的债券不是替代品,不同投资者会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特殊偏好。
一般人们会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证券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但并不完全可替代,要让投资者持有风险较大的长期债券,必须向其支付流动性升水以补偿其增加的风险。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1.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项目收益既定时,利率与社会投资规模反向变化。
可通过差别化的利率调整产业结构。
2.借贷资金供求:资金供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相互影响。
3.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价格也就越高,贴现率或者利率越高,资产价格也就越低。
4.社会总供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上。
利率降低,增强居民部门的消费动机,郑家企业投资需求,从而导致总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