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虚词“也”的用法船本09中文1班吴彩燕 20099120118摘要:虚词‚也‛是《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是最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既能用于句末,也可以用于句中,依据不同的句义表达不同的语气。
本文将根据‚也‛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描述它在《论语》中的性质和用法:浅谈它在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在句中做助词时的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
最后就是它与其他语气词连用的妙处。
关键词:论语;虚词;也;语气Discussion 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function words "also"Abstract:The function words "also"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function words, is the most common one of the tone of the word,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the end of a sentence,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ntence meaning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tone.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also" position in a sentence to describe i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nature and usage: talking about it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statement, question, expressing judgment when plainting different tone, as well as in the sentence do particle surface pauses or soothing tone effect. Finally it is compared with other mood word for beauty.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unction word; Also; The tone浅谈《论语》中虚词“也”的用法引言《论语》的语言距今已有千年,读起来难度极大。
要想精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容,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需要我们了解文言词汇的意义及语法结构,尤其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论语》中虚词“也”的运用频率极高,以杨伯峻的《论语释注》为范本,统计前后出现有528次。
由此可见,了解“也”在《论语》中的用法,对于理解《论语》至关重要。
“也”在句子的位置很灵活,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中,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
“也”字刚出现之时,并不是作为虚词而沿用至今的,它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化“虚”的转化过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也,女阴也。
”[1](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
”[2]《古代汉语字典》曰:“也,象形字,像古代用来洗手时盛水的器具。
”[3]沈光海《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也言:“也,像蛇形,‘也’、‘它’古同字。
假借作语气词。
羊者切。
”[4]可见,“也”字刚开始是作为实词而存在的,后来才被假借为语气词,以至于使其逐渐化为“也”的基本义,而对其本义不用或少用。
一、“也”用于句末“也”用于句末(不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连用者)共有399例,占出现总次数(528次)的76%,此种用法最多分别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A、用于判断句中,此类用法共有32例(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7》)(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
(《论语〃述而3》)(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5》)(4)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13》)(5)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17》)(6)鲁卫之政,兄弟也。
(《论语〃子路7》)以上六例,均属判断句。
例(1)、(2)、(3)、(4)是同一类型的判断句,“也”用在判断句句尾,明显地看出它表判断的语气;例(5)“者……也”相搭配,“者”表停顿的语气,“也”帮助判断句表示判断的语气;例(6)是比喻性判断句,说话人把鲁国卫国的政治比喻为兄弟二人,既形象又生动。
句末又用一“也”字,加强了判断的语气。
B、用于陈述句中陈述句又叫一般叙述句,是用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后面用句号,语调一般是平的。
[5]根据所表达的语气不同可把陈述句划分为三类:表示肯定语气的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否定句,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语气的双重否定句。
就《论语》中的“也”字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但也有极个别的用于双重否定句中。
那么就重点探讨前两种用法。
1、用于肯定句中,此类用法共有97例(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论语〃公冶长1》)(2)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18》)(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5》)(4)或问子产,子曰:‚代惠人也。
‛ (《论语〃宪伺9》)(5)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 (《论语〃阳货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
(《论语〃子罕28》)(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25》以上七例,都是“也”在肯定句中的用法。
例(1)一个“也”字,表明孔子对公冶长为人的侧面肯定;例(2)(3)的“也”起着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例(4)句尾“也”,加强了说话的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子产由衷的敬佩;例(5)“也”加强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对堰所说的话的正面肯定;例(6)从字面意思上, 它只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但人们可以看出,说话者是在赞美那经霜傲雪的松柏,如果去掉“也”字,肯定的语气就显得不够强烈;例(7)“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它表明了说话者对韶乐的赞美与喜爱。
2、用于否定句中。
“也”在《论语》中此类用法居多,前后共101例。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12》)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24》)(4)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论语〃八佾9》)(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4》)(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9》)以上6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C、用于疑问句中疑问句主要是询问一些自己未知的事情,以得到对方的回答。
它的作用是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21例。
例如:(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23》) (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论语〃雍也26》)(3)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15》)(5)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26》)(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1》)(7)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论语〃子张12》)(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26》)如上可见例(1)(2)都是单独的疑问语气。
下面几例无论是“也”与疑问代词“孰”、“焉”、“何”相搭配,还是同疑间代词作介词宾语的“何为”、“何以”等相呼应,“也”都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例(8)是一个肯定式的反问句,句尾加“也”又加“者”两个语气词连用,使反问语气变得短而有力。
D、用于感叹句中所谓感叹句,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感叹语调的句子,它的作用主要是表达说话人丰富的情感。
“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52例。
例如:(1)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26》)(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10》)以上两例,明显地看出“也”是用来表达感叹语气的。
例(1)表明说话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例(2)句尾“也”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病者的惋惜和悲叹。
以上两例,是一般的感叹句,和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但是《论语》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则更多地运用了倒装句式的感叹句,从而大大加强了语气。
如:(1)野哉,由也!(《论语〃子路3》)(2)久矣哉,由之行诈也!(《论语〃子罕12》)(3)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3》)(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论语〃颜渊8》)以上四例,都是主谓倒装句。
“哉”、“乎”都表示感叹语气,而“也”在帮助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同时,还兼表肯定的语气。
没有“也”,句子的语气会明显地减弱。
“也”用在句末所表达的语气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比如还有反问、祈使等语气,只是把其中一些归纳到了陈述句中的肯定语气中了,没有再严格区别出来。
二、“也”用于句中“也”用在句中就是一个助词,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主要作用是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并没有实际意义。
此类用法在《论语》中前后有87例。
例如:(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2》)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19》(3)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3》)(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3》) (5)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论语〃颜渊22》)以上例(1)(2)是放在主谓之间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例(3)“也”用在副词“必”之后,表语气的停顿;例(4)(5)用在时间副词“今”、“乡”后,也表语气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