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城市情概括

晋城市情概括

晋成市情概括
行政区划
晋城市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的东南端,东南两面与河南省的林县、辉县、修武、济源、沁阳、博爱诸县
接壤,西与临汾、运城地区相交,北与长治市毗邻。

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00公里,市境总面积9490平方公
里,其中市区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201万人。

1985年5月设市,辖城区、郊区、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县
,管辖范围与古泽州一致。

1993年高平撤县设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历史渊源
晋城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1986年在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发现古人类头
骨化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灰烬等考证,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塔水河文化就已存在,1972年在沁
水县下川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下川文化遗址”,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女娲、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新石器时代,泽州先民又定居在黄
河的两条支流——丹河、沁河流域,创造了以郊区高都、沁水县八里坪等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

春秋战国
时晋城属晋国版图,自西汉起有了明确的县制建置,隋朝以州领县,置泽州。

唐高祖武德三年始称晋城。

由于
晋城位处太行山通往中原的咽喉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具有
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军事上,它地处太行屋脊,扼守晋豫边界,有史以来就被视做中州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
家必争之地。

闻名古今的秦赵“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市境内。

经济上,它地处我国东部和中部两大经济区
结合部位。

东与海运口岸相连,南探苏南大经济带,又近承冀鲁豫,远交陕甘宁,是“承东启西”的一个重要
战略支点。

地理资源
晋城市境内群山连绵,太行山雄距东部,中条山横卧西南,四周山崇岭峻,峰峦迭嶂。

南面山势蜿蜒而下
,伸向中州平原。

整个地形,状若簸箕。

中部丘陵起伏,盛产粮食的高平、泽州、阳城三块盆地镶嵌其间。


丹两河从西北向东南畅流出境,归入黄河。

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8.6%。

丘陵占28.5%,平川占12.9%。

晋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宜人。

全年无霜期165~198天,东部山区较短。

年平
均降水量650毫米,为华北富水区。

全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总量达21.4亿立方米。

晋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仅矿产资源就达20余种,自古就被称为“煤铁之乡”。

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采煤
和炼铁业。

晋城煤质地优良,因其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呛人,被誉为“兰化香煤”而驰名海外。

全市铁矿石
储量达10亿吨;已探明无烟煤储量271.71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四分之一。

晋城煤还有埋藏浅、煤层厚、地质
构造简单、易开采的天然优势,是晋城的支柱产业,产品供应全国各地,远销日本、西德、英国、法国等10多
个国家。

晋城还是北方丝绸工业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

此外,晋城地下的锰、铝、硫、大理石、石灰岩等矿
藏储量也很丰富,堪称物华天宝。

风景名胜
晋城名胜古迹甚多。

现存辽、金以前的地面建筑物数量居全国之首。

玉皇庙、青莲寺、龙泉寺、开化寺、
二仙庙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其中尤以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塑像为最。

早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
物。

晋城还有风光旖旎的风景区,“珏山吐月”巧夺造化,蟒河、历山自然保护区颇为壮观。

佛子山顶可眺望
黄河,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在此留有佳句。

工业农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

晋城市已形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造纸、建材、纺织、服装、医药、采矿、铸造、电子仪器等门类齐全
、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

1985年以来,有100余种产品荣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梅花牌SE
桑蚕丝荣获国家金质奖。

晋城农业的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林牧资源丰富。

乡镇企业发达。

全市以生产粮食为主,耕作制基本上
是二年三熟。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豆类。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和油料。

经济林遍
地,年产红果、黄梨、苹果、柿子等各种水果1亿多斤,尤以红果闻名遐迩,产量多、品质好,为全国五个重点
产区之一。

晋城还是山西的主要畜牧基地之一,我国北方示范牧场就建在本市沁水县境内。

经济的迅猛发展,
强有力的促进了小康村、小康乡镇的建设。

交通通讯
晋城是山西南部的对外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太焦铁路、太洛公路贯穿南北,晋韩公路、沁辉公路横
贯东西,穿越阳城、沁水二县的侯(马)月(山)铁路已经通车。

境内有铁路专用线17条,总计长度123.12公
里,年发运能力约1600~2200万吨。

晋城市的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有各种机动运输车辆2.25万部。

晋城利用水
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水电站59处,装机116台,总功率达4.29万千瓦时,年发电8780万千瓦时。

1994年开工
兴建的中外合资阳城第一电厂,是变输煤为输电,把电力直接送往南方的国家重点工程。


计装机容量330万千
瓦,第一期工程安装6台35万千瓦机组,为亚洲几大火力发电站之一。

晋城市以市区为中心的电信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开通了全国233个大中城市的直拨长途电话。

电报电话进入
全国自动转报网。

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56万门。

全市6个县(区)均实现了电话程控和国内直拨。

三分之
一的乡镇实现了电话自动化。

城市建设
晋城市城市建设积极稳妥,已完成市政建设投资10亿元,城市建成面积扩展到17平方公里,开通了泽州路
,凤台街、建设路、南环路、新市东街、中环路等6条干道。

城市道路总长83公里。

新、旧城区建成300多栋大
楼,建筑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

开发建设了凤翔、凤台、凤鸣、凤苑、凤展、陵东、玉屏等住宅小区,住宅总
面积达3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9.3平方米,居全省首位。

城市日供水能力比建市前提高了8倍多。

城区
煤气从无到有,覆盖率达到45%(含液化石油气)。

城市绿化达26%,文教、卫生、托幼、广播、电视、公交、
体育以及城市防洪等一大批基础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晋城市市场繁荣,贸易活跃。

全市共新建、改建、扩建集贸市场15个。

一批高档次的宾馆、酒店、商厦相
继建成开业。

累计全市商业饮食机构已达1.9万个,从业人员4.62万人。

建成30多座大中型商业服务大楼,营业
面积达25万平方米。

泰森集团承建的双亿元市场,投资之大,占地之广为商业系统之最。

科教文卫
晋城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历代名人辈出。

晋代有名医王叔和,五代时有名画家荆浩,宋代有著名天文学家
刘羲叟,元代有著名学者郝天挺,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从其学艺,清代有编纂《康熙字典》总校阅陈廷敬这样
的名臣兼学者。

当代则有语言大师赵树理。

新中国建立后,晋城的科教事业迅猛发展,截止目前,已有各级各
类科研机构930个,各类科技人员2.8万名,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634名,有中级技术职称9236名。

全市共有科
技管理机构128个,各级各类民办科研实体636个,拥有会员1.6万多名。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941所。

在校学生
达27万人。

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共有1.9万名教师参加技术职称评审,其中,306名被评为副教授或
高级讲师,128名被评为讲师,249名被评为中学高级讲师,2681名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2475名被评为小学高
级教师,8027名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

被评为中小学特级教师的20人。

科技教育人员水平的提高,为精神文明
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

建市十年铸辉煌,继往开来谱新章。

晋城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已着
手实施新的开放开
发战略,决心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

充分利用晋城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晋城建成工业、商贸、旅游、文化、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