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方法浅谈
发表时间:2011-02-28T15:05:52.940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供稿作者:王高源
[导读] 现代教育媒体所呈现的影音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关键性的作用
王高源浙江省磐安县实验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与精神层次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期望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希望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
所以现代社会对于教育以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进行诊断,并进一步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粗放操作型”走向“科学合理型”。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教学水平师生关系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135-02
一当今教育特点
1.提高升学率作为主流目的
教学宣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教学服务的切入点,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学校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各自的升学率,从而导致教学评价关注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
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并不彻底。
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和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明确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目的基础知识,更应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
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3.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
现代教育媒体所呈现的影音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关键性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随着运用的广泛性增强,有些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实际教学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模型、图片、投影等一并采用,结果弄得学生一团迷雾,应接不暇。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负荷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深刻性,在同一节课的时间内,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育方法提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校的时间占了生活的大部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想要取得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程度接受知识的个性化差异。
让学生能亲近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不可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
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采用一些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
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全民表演秀,而不是个人舞台秀。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与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2.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短期提升升学率的有效方式,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参与性,并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
“心中有人”是指教师要更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
不仅要提升升学率,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知识的精神、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教学的真正主题,在开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成绩,而且将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有用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代生理学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势态,是一种不假思索就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初中数学价值的体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最值得现代教育去探求的,例如数学工具书在数学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使用数学工具书,使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这个答案需要老师们不断的通过实践来总结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比较懒,怕费事,或盲目轻信,或轻易放过,或只做自己能做的题。
因此,应在平时要求学生看书、多做题、记忆数学公式等,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此外,教师在检查预习和作业检查时,一定要适时地宣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众多对学习的帮助,以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校外、课外学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
自学能力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各项能力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尤为重要。
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
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通过团体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借鉴有益的经验。
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这样,可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小结
经过以上论证,现代教育须从学生角度以及教师角度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教育的大方向出发,现代教育须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不能单纯以升学率为最终目的,须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以达到提升总体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