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补阳汤的临床功用北京军区总医院宿明良调心补阳汤是刘绍武先生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剂之一,是由三部六病医学的小柴胡汤协调立法开始,渐次演化为协调气血的调心汤,进而在后期三纲六要学术体中,在三部协调治疗的方剂组合方面升华为调心补阳汤,担负着中部气血大协调的主方。
一、调心补阳汤方剂组成生黄芪12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桃仁30克红花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6克生甘草10克大枣15克二、主治功能临床功用以脑梗塞、脑溢血、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为主治方向。
三、煎服方法上述诸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60分钟,去渣,两次药汁相合,约500—600毫升,温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忌食生冷、油腻。
四、方解原方的组成:张仲景——小柴胡汤——《伤寒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刘绍武——百丹汤——《三纲六要》刘绍武先生的组方学具有知识性、技术性、智慧性、艺术性,需在实践中细细的解读,体会,释疑,觉悟。
“最高的艺术是摆脱了金碧辉煌的时代,恢复粗糙、沧桑的本性,展现返璞归真的本来面貌,表达着独到的高雅。
”对一个方剂的功用,内涵的美,不能光用眼睛去看,要用心去观察。
刘绍武先生当年临床应用调心补阳汤时,曾戏称此方是“一箭双星”,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一)小柴胡汤的功用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就是协调,对生命的协调,需要一个按着自然规律,唤起自然疗能的全自动化系统,确保无功不具,无处不达,说到这里首先要了解协调疗法的用药原则和组方八法,以及四治法则。
⒈协调疗法的选药四原则刘绍武先生创立协调疗法,选药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疗效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
这是创立协调疗法的选药基础,也是构成协调疗法的基石,是实现协调的基本要素。
⑴疗效要高治疗的决定因素是疗效,疗效是中医治疗的标志,中医延绵数千年不衰,首要的条件就是疗效好,病人的判定标准也是疗效,疗效是对药物的选定标准之一,无效不取,乏效不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的良药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良药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一味良药的疗效选取,如同选择饮食,如同饥饿需要吃饭,饭的质量取决于粮食的选择,大米、小麦、高粱、玉米、黄豆、绿豆、小米……麦类有荞麦、莜麦、燕麦、大麦、小麦;米类有大米、小米、黍米、玉米;选来选去,积千年经验,解饥中最好的就是大米、白面。
对大米、白面的选择是吃出来的,通过吃的实践,来选取解饥最好最有效的食品,不能以营养成分论,而是效果与感觉的最终评定,这个评定是经过时间的长河来验证。
三部六病学说中,协调方剂的药物选择都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来最终确定的。
⑵治疗全面中药的应用是依定药性,而不是依据药理,治疗时,选取中药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考虑。
对病位、病性都需要一个合理的选择,多方面斟酌地取舍,才能确定入方的药物,如治炎证,以病位而言,黄芩清上焦肺火,黄连清中焦胃火,黄柏清下焦肾火,是病位的最佳选择,也是归经的理论依据。
以药性而言,治热以寒,寒凉药中,生石膏、知母、银花、连翘、芦根、栀子、黄连、黄芩、大黄、黄柏……经过千年应用,清热首选石膏,清火首选栀子。
石膏可清三部之热,栀子可清三焦之火,对热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谱性和全面性,同理,对寒性、虚性、实性疾病的治疗选药也依此原则,依次类选。
针对病位、病性选出有代表性的药物,作为首选药。
⑶副作用小凡能够入选中药的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都具有各自的特性,这种特性有时具同类性质物体的极致,说到底是性味偏颇,如辛温之品,韭菜、大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荜拨、豆蔻、肉桂、附子、乌头依次从初始的韭菜开始,渐次从菜肴到调料到草药到毒药。
从性味平和到性味强烈,直至激烈,性味越烈,药性越强,毒副作用越大,药食同源,平和为食,性烈为药,如同奔马,烈马性暴,即可一日千里,又难以驾驭,烈性之药都是一把双刃剑,即可活人,亦可杀人。
医者必须掌握药性,合理选择,针对病性,选择药性,合理地利用药的极性,纠正病性的极性,根据病性程度,选择药性的层次,做到用药合理,把药物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
所以选择“副作用小”的药品使用,是协调疗法的用药基本准则,也反映着医者的人性。
在同等条件下,首选平和之品,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烈性极端之品,非到必用之时,方可采用。
⑷利于久服许多疾病的形成是由心理变动产生了生理改变,最终产生了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由一个渐变到突变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短期速度,而是一个长期的演化,病有病程,治有疗程,疗程与病程是相一致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本质决定着过程的始终,非到过程完结之日,矛盾是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的。
同理,疾病的本质决定着疗程的始终,非到疗程完结,疾病才会得到圆满的治疗。
这个治疗过程需要时间,如清代医学家王洪绪祖传三代事医,创立的阳和汤治骨结核,是通过三代人的实践,最终证实阳和汤的疗效决定因素是疗程问题,如同农民种庄稼,春天种,夏天长,秋天收是一个过程,不可“拔苗助长”缩短过程。
否则,将会一无所获,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疗程问题,许多庸医以“辩证”为名,两天一更方,三天一换药,不能一方到底,守方治疗,失去了许多疾病治愈的机会。
为保证疗程的顺利完成,必须选用药性温和之品,如治疗痰证,降气化痰之品有半夏、苏子。
半夏性燥有毒,不利久服,久服则有毒性反应,而选用苏子,就比较平和,苏子可榨制食用油,可作食品,长期服用,即可降气化痰,又无性燥伤阴,蓄积中毒之弊,即要保障协调疗法的顺利实施,选择利于久服的药品,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
刘绍武先生先生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在三部十二单证的治疗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选择,最后选取的葛根、麻黄、当归、桂枝、黄芩、柴胡、人参、附子、大黄、芒硝、苍术、干姜就是依据寒、热、虚、实的不同病性,从上万种中草药中选择的具有寒、热、补、泻的四种不同性质的药物。
三部、四性是定病位、定病性的根本,十二味主药的最终选择就是针对病位、病性,按着疗程要高、治疗全面,副作用小,利于久服的四项基本条件中选择出来的。
这为三部六病医学体系的证治、奠定了选药的基础,依此药性,按其条件,可依次类选。
保障选方用药的定性,源源不断地做好供给。
⒉协调疗法的组方八法协调疗法的组方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思考,要按着自然规律,针对不同病性,选择不同的药物,组成一个协调的方剂,最终实现身体的“和平”。
和谐与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把握好,治疗过程中,寒、热、补、泻、升、降、聚、散八项法则的相互应用。
⑴寒热互用大自然中,有冬至与夏至之分,夏天把人热的汗流浃背,冬天令人冻得瑟瑟发抖,这是自然界寒热的极端,其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锻炼对寒热的耐受力,耐受的程度越强,体力越壮,否则,不耐寒热,体质自然衰减,耐寒热的度,就是体质的度,人类是在伴随着大自然进化的脚步,走到今天这个摸样,西医的历史才有300年,中医的历史也只有2000年。
在这之前,没有医药的时代,人类是靠什么生存的,就是靠寒热,寒热决定生死,寒热决定盛衰,这是一对杀人刀,也是一双活人剑。
人类在生活中,外界遭遇严寒、酷暑,寒热侵入,姿食生冷和过食辛辣,寒热内生,体内的寒热过度则病生,故体热者,严冬一来,外界严寒逼热外出,感而冒之,故冬季感冒多咳嗽、咽痛、头痛、热汗出,那是热的发散;体寒者,酷暑一到,外界炎热直逼寒邪,感而冒之,故夏季感冒多鼻流清涕,腹泻,冷汗出,那是寒的外泄,“感冒”是不被征服的“病”,其根本原因是机体借助天地自然的寒热势力,来祛除体内的寒热病邪,非时的“流感”都是由非时的气候所致,这是天人相应的一种变化规律。
防将会防不胜防。
在施治用药时,寒固然可以胜热,但寒凉之药易伐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不可受寒凉伤害;治疗热证时,用寒凉之品,不忘配伍温中之药,以护胃气,不受损失,寒热互用,使寒药治热而胃不得害。
反之,治疗寒证,选用热药,热亦伤阴,阴耗而体亦虚,虚火上炎而生咽痛,咳喘,故治寒用热药时,不忘配以清凉滋阴之品,温凉互动,使寒证得消,阴液不耗。
维持好内环境的寒热稳定,为机体的康复创造条件。
人体的健康首先要调整机体的寒热平衡,寒热要调,就是将寒热恢复到生理的常态,使体内寒热交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寒热互动才能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
故在协调方剂中,首要的是做好寒热药物的配制,让生命的调控权交给自己。
生命会按着需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进行温、热、凉、寒的转化,实现协调统一。
⑵补泻互用《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还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道出病理虚实的真谛,邪胜正则虚,凡病皆虚,要把整体的虚实调整好,必须协调好补泻的两个方面。
“用药如用兵”,在战场上,只有有效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治病时,要想虚衰的肌体恢复健康,必须要用疏泄之品,将瘀滞的病邪排出体外,“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补泻互动。
病位不越三部,治病消除病邪要放在首位,在消除病邪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出路”的措施,表部之邪从汗而解,中部病邪从尿而清,里部病邪从便而泄。
“汗、清、下”三法是三部消除病邪的重要措施。
只有将滞留体内的病邪实体清除,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被病邪占领成为“殖民地”的躯体,永远不会健康,如同一个国家,只有消灭了敌人之后,才能搞建设。
实际上,补与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有效地惩治敌人,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
许多疑难病的治疗就是没有弄清,虚是表象,实才是本质。
当然,对于体质的虚弱,固本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清除表中里三部之邪时,才可有效地实施补益,不然就有“滋补恋邪”之弊,如同在战场上把给养送给了敌人,助长了病势。
所以表部的温通血脉,中部的强心壮阳,里部的温胃健脾,是在消除病邪的前提下,才可有效的实施协调。
补泄形成互动,才能在机体的调整中发挥作用。
人体之中,虚实的变化不是孤立的,二者是因果关系,是有泄除实力强盛的病邪,才能使虚弱的体质得以恢复。
反之,要想使虚弱的身体恢复健康,首先要泻除病邪的本体,事物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对称的,懂得对称的规则,才能处好整体协调的方剂。
⑶升降并用寒热补泻是正治法则,升降聚散是奇治法则,奇正相因,才能出奇制胜。
寒热补泻是人为法则,升降聚散是自然法则,运用好自然法则,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治法则是空间治疗,奇治法则是时间治疗。
天有四季,人有四腔,颅腔、胸腔、腹腔、盆腔,分别象征着春湿、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本性,头脑要谦虚,心情要热烈,脾意要充实,肾志要冷静,人生是踏着自然的脚步,一路进化而来。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长,“阳升阴降”是自然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这是一个生命周期,循环互动,各有其变,过度或不及都会招致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