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

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新闻学专业 13新闻班徐晓雪指导老师:张博摘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下,网络民众越来越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网络舆论日益丰富,所以,对于舆论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为例,对此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形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规律,阐述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希望为加强舆论引导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舆论;引导;意见领袖;东方之星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各种深层次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社会风险频频出现,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舆论引导工作至关重要。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作为灾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成立救援和处置工作组开展现场指挥,各大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事故现场消息,因此谣言少,网上舆论大多是积极肯定的声音,救援行动也受到西方媒体的积极评价,沉船事件在网络上的舆论引导处理的较好,希望通过这次对沉船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对于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提供一些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舆论生成(一)事故发生与曝光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其中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

6月2日2时37分,央视新闻客户端进行了事故通报。

快讯内容为:6月1日深夜,一辆载有400多人的客船在长江湖北段翻沉,客船名为“东方之星”,隶属重庆万州。

央视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也是第一个发声,至此事件曝光。

(二)进入公众视野6月2日7时38分,新华社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翻沉事件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务院派出救援组前往现场,要求全力做好人员搜救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随后,各家媒体如搜狐、新浪、头条新闻等也都开始大篇幅争相报道“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从原因深入剖析,到哀悼死者安慰家属,报道的十分详细,因事件涉及众多人员的生命安全,事故报道后,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

由此,“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完全进入了公众视野。

(三)网络舆论形成因轮船制造公司及旅行社未及时发声,网络上各种传言趁虚而入,如声称船难的原因是因为轮船私自改造,还有质疑看似天灾背后的阴谋论等,由此引发部分民众对选择乘船出行的担忧与不安。

各媒体的报道关注在救援工作上,以及人员的获救情况、救援工作进展等,但也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在这种时刻,偏要扰乱视听,把矛盾引向国家、引向政府,质疑“东方之星”沉船事故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从而引起民众的哗然,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出现。

二、沉船事件网络舆论形态(一)舆论参与面广、时效性强突发公共事件受到普遍关注,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和热点。

沉船事故发生后,首先在网络上曝光,如微博、微信平台等,随着事件影响力的扩大,之后各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主要也是以网络更新为主,因为网络更新速度快,受众不仅能及时获得想要的信息,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进行反馈。

网民的年龄分布很广,十几岁到五六十岁都有,呈现出全民参与的局面。

尤其是在互动性很强的微博平台,媒体官方微博有了最新动态就会随时更新,消息散布快,使用微博的用户又是各个年龄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所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网络舆论参与面很广。

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四个阶段,即潜伏预警期、爆发持续期、缓解下降期、趋于平淡期。

在潜伏预警期和爆发持续期,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最为强烈,当此事件进入爆发持续期时,凭借网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积极地、快速地启动应急系统,并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行现场报道,传播自己对于事件的报道与观点,网民根据新闻的报道,坚持或者改变对于事件的理解,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潮。

因为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消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受众面前,此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就肯定了它网络舆论时效性强的特点。

(二)关注点呈现多样化沉船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民众们的广泛关注。

在此事件的爆发持续期,网络舆论呈现多元化。

网络上出现各个不同方向的言论,人们的关注点也大不相同,更多人关注寻求事件真相的报道,还关注船上人员名单以及搜救的最新动态。

也有些人在祈求平安,哀悼逝者,安慰家属,传播正能量。

还有人比较关注自救知识,在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自保。

沉船事件一出在网络上散布开来,不了解情况的网友都很想知道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以及各种细节问题,所以网上的消息提供会出现失衡状态。

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网络议题影响力的扩大,舆论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涉及范围也会更广泛。

网络舆论形态的形成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从传者到受着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被极大改变,受众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来发布他们知道的信息,一方面又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受众通过新媒体,有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传者”。

在发表意见的同时,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众的舆论地位得到了提高。

新媒体使公众的舆论地位上升,提高了公众在传播中的参与度。

所以受众在传播中会更有热情,有条件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关注事件发生的情况,加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就出现了他们关注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网络舆论的复杂性、隐蔽性一般认为,传统的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公开性,人们更容易清楚地感受舆论的存在和导向。

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依托互联网,网络舆论主体变成一个虚拟的人群。

在互联网自由的虚拟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用ID或者匿名发表言论,我们无法推断网络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所以网络舆论比起传统社会舆论具有隐蔽性。

随着网名规模的逐渐扩大,网名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结构逐渐趋近,也就是说,网络舆论主体的结构已经渐渐趋同于现实中的民众结构,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性的特征。

互联网自由的环境赋予了网名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各种各样的言论也会随之而来,这也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关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各种热议,往往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话题,并发展成为整个社会舆论的导火线。

此次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由于事发突然且涉及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关系,事件刚发生的几天,网络上出现一些谣言,表明事故发生与船长有关或者是有人故意破坏,网络舆论在此刻体现出“突发”与迅速的传播特征。

因此在公开性的网络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中,网络舆论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信息表达与汇集从而助长其隐蔽性和复杂性。

三、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引导(一)意见领袖影响受众意见领袖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力的人物。

因为自媒体自由平等的话语权和多元化的交互性,受众能够主动搜索大量的信息,因此网络意见领袖的议程并不一定会被受众接受。

所以网络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更是一种双向的、非控制性的意愿表达,意见领袖对议程设置影响有限,受众接受议程也是情愿的,因此通过网络意见领袖表达的网络舆论,是代表与其呈相同意见的一个群体的舆论,具有代表性。

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也是突发的公共性事件,整个救援行动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质疑声音少;网上舆论大都是积极肯定的声音,谣言传闻少。

因为在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立即成立救援和处置工作组开展现场指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水利部、气象局等也都立即实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这些消息第一时间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第一时间以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形式报道事故现场、发生原因、救援情况等。

在广大的普通网民心里,这些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就是他们的意见领袖。

网民们愿意去关注并且相信这些媒体所发布的消息,所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才没有出现过多的负面报道。

(二)网络把关人控制负向舆论在网络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为了对新闻进行取舍,需要“把关人”来控制信息的发布,使受众接收到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区分“把关”的概念,一是微观,即个别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二是宏观,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亦即对于整个网络中特定内容的控制能力。

网络把关人控制负向舆论主要是对网上不良信息的阻止和过滤,对不良意见的调控和影响。

在实际的运作中,微观与宏观的把关、网站与政府的把关往往是相互融合的,都是利用网络信息与意见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内容进行控制。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谣言,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及时作出反应外,各大媒体也会控制网络上的负向舆论,将信息公开透明化,把网络舆论朝正面的方向去引导。

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引导而言,网络把关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尤其体现在对网络负向舆论的控制上。

(三)立法保障信息传播制度信息自由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和政府的保护。

信息一旦不能自由流通,事情真相就会被扼杀,流言、谣言就会趁机肆意横行,从而引发集体恐慌。

网络舆论之所以有时能引起极大的负面效应,就在于主导信息的一方没有及时澄清事实。

在我国,突发公共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基本都是政府主导,政府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

现行立法重视政府对突发公共性事件信息的收集、利用和报告制度,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封闭、迟缓,不仅不利于政府及时发布事件信息,也阻碍了媒体和公众对信息的获得。

媒体、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缺乏制度保障。

现行立法对信息传播的规制主要是对政府机构内部的信息传播制度的确定,未对媒体在事件中的信息披露规则作出明确规定和说明,公众的信息传播更是缺乏制度肯定和约束,虽然有诸多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但是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却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

立法保障信息传播制度就是为了能够让信息快速公开,免去民众的猜疑,向大家还原事件真相。

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由于政府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并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布灾难原因、搜救情况等,网络上才没有出现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

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舆论引导很成功,主要是因为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公布信息快速,这与国务院及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媒体及时有效的报道密切相关。

但通过对这次沉船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态分析,不难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在事件发展的初期就很容易形成舆论热潮,全民参与,而且网民的关注点不同,呈现多元化,偶有不实消息出现。

这就需要意见领袖进行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当然此次,政府部门及时公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障了公众对信息获得的自由。

这次舆论引导的成功,带给我们很多经验。

但以往的经历表明,多数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都没能按照这些要求与原则去做。

因为谁都不能预料到灾祸的发生,所以初发阶段,网上舆论总是一片混乱,一些媒体忙着煽情,网民们忙着质疑和责怪,政府忙着辟谣,而真正事件的进展则是毫无头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