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词类活用

文言词类活用

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然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活用为一般动词,其规律如下:1、名词+宾语:例:⑴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

⑵范增数目.项王。

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⑷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⑸履.至尊而制六合。

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⑻舍.相如广成传。

⑼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廷斥之。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项王。

⑶臣请入,与之同命..。

⑵范增数目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⑸乃朝服,设九宾礼。

3、能愿动词+名词:例:⑴假舟楫者,非能水...帛矣。

⑶善画者多工书..也,而绝江河。

⑵五十者可以衣而能诗...,以是贺(我以为你能行他的品德,所以才祝贺)。

..。

⑷吾以为能其德4、名词+补语:例:⑴今王鼓.乐于此。

⑵沛公军.霸上。

⑶沛公欲王.关中。

⑷晋军.函陵。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所+名词:例:⑴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⑵所友.(结交)者以百数。

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路。

⑷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6、名词充当并列或连动短语谓语部分之一:例: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⑵前为谢曰:“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⑷荆轲和而歌。

⑸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该句又没有明显的动、形容词作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⑴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⑵与郑人盟.。

⑶填然鼓.之。

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大体上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比喻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可译为“像+名词+一样(那样)”。

例:⑴其一犬.坐于前。

⑵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⑷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⑸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旺。

”⑹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情态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例:⑴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⑵理.(按照道理说)实如兄言。

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工具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名词”。

例: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4、处所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可译为“在+名词、从+名词”等。

例:⑴卒.廷见相如。

⑵取道芷阳间.行。

⑶交广..市鲑珍。

⑷有泉侧.出。

⑸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⑹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5、方位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名词”。

例;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⑵操军败,必北.还。

⑶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⑷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⑸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⑹头发上.指。

6、时间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名词”。

例:⑴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⑵秦兵旦暮..渡易水。

⑶三日..断五匹。

⑷卿当日.胜贵。

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时,该名词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与宾语之间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

它实际上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式”的简化。

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

可译为“主+使+宾+名词”。

例:⑴先生大恩,生死肉.骨也。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四)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时,该名词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与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名词。

例: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侣鱼虾而友麋鹿。

⑶吾从而师之。

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⑸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二、动词的活用(一)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翻译时补出中心词,而动词翻译时,多作定语。

例: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指到达的人。

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财物。

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赐:指恩惠。

⑷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遗施:指赠送的礼物。

⑸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指得到的收获。

⑹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指流传的文字。

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指见到的景象。

(二)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即“主语+使+宾语+动词”。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多属使动用法。

例:⑴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⑵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停止;内:使…进去。

⑶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⑷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

⑸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却。

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跳舞;泣:使…哭泣。

⑺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⑻使蒙田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⑴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指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

⑵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指很少的人;众:指很多的人。

⑶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指老交情。

⑷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指长处;短:指短处。

⑸此其志不在小.。

小:指小的方面。

⑹君安与项伯有旧.。

旧:指老交情。

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远:指远方的国家;难:难处。

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指缺少的东西。

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指贤德的人;少长:指年轻人和年纪大的人。

⑽而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

险远:指艰险僻远的地方。

⑾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指深度。

(二)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所字结构后面的形容词也常常用作动词。

例: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指“跟……交好”。

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指接近,靠近。

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指损害。

⑷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指增厚;薄:指变薄。

⑸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指显出白色,这里指天明了。

⑹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明:指照明。

⑺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详:指详知。

⑻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全:指保全。

⑼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近:指靠近。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时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可译为“主语+使+宾语+形容词”。

例:⑴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返绿。

⑵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着急。

⑶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

⑷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使……端正。

⑸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保持完整。

⑹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肥沃。

(四)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时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可译为“主语+以(或‘把’)+宾+为(‘看成’或‘当作’)+表意形容词”。

例:⑴则耻.师焉,惑矣。

耻:以……为可耻。

⑵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把……当作羞耻。

⑶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戒:把……当作警戒。

⑷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迟:认为……太迟。

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出众(奇特)。

⑹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以…为重;轻:以…为轻。

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把…看做一样;齐:把…看做相等。

※此外,数词有时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副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例:⑴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

⑵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有时二,有时三。

不专一,变化多次。

⑶上食埃土……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⑷不出,火且尽.。

尽:燃尽。

析:例⑴⑵数词活用为动词,例⑶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例⑸副词活用为动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