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要求 III III
一、物质的制备
(一)、气体制备 核心:气体的性质
发生 装置
净化 装置
干燥 装置
收集 装置
吸收 装置
反反 应应 条物 件状
态 及
性气 质体
及 杂 质 的
气
密气
气
体
度体
体
的
水
的
性
溶
毒
质
性
性
选
及
选
择
择
干
吸
燥
收
剂
剂
实验室常用下列反应制氮气 NaNO2+NH4Cl=NaCl+N 2↑+2H2O
如果再用制得的氮气跟氢气化合制取氨气 ,实验装置如图
(1)装置a的作用是 ( B )
A.防止试剂的蒸发 B.使漏斗1中.干的燥液体2顺.除利去流氮下气中C的.使氨装气置不漏气 ; (2)装置C的三种主要作用是 : 3.气体混合均匀,并控制气流速度。 (3)实验开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步骤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D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先通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4)在E中检验生成物最好的方法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计初步方案。
称质量
气体分析法
量体积
实验原理
沉淀分析法
称质量
中和滴定法
测浓度
设计方案测Leabharlann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1.加强酸吸收CO2气体并称质量 2.加强酸收集CO2气体并测量体积 3.加氯化钙溶液并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称量 4. 加过量盐酸,加热蒸干, 冷却称量,反复加热冷却称量至恒重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方案设计
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装置步骤, 记录现象数据,分析评价改进,得出合理结论。 设计实验的核心——实验目的 设计实验的难点——干扰因素的发现和排除
? 定量实验设计 ——干扰数据有误差
? 定性检验或验证实验设计 ——干扰现象不唯一
? 物质制备实验设计 ——干扰产物不纯净
如何用CO2和NaOH溶 液制备纯净的Na2CO3溶液?
将NaOH溶 液两等份
NaOH溶液
NaOH溶液
通入足量的
CO2,再加热
Na2CO 3溶液
NaHCO3溶液
如何的到Na2CO3·10H2O 晶体?
(二)、固体和溶液制备
前准备
主反应
后处理
核心:被制备物质的性质
分离提纯的方法: 固体:蒸发结晶
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液体:分液,蒸馏
“三种意识” ?保护意识 ?安全意识 ?经济意识
(3) 若要保证此温实度验计有较高的效率,还 需控要 制补水充浴的温仪度器在有78_℃_,__使__乙__醇_,蒸理气由平是稳:流 出,减少损失,提高反应效率。
(4) 实验中能验证乙醇氧化产 物的实验现象是:
c 处无水硫酸铜变蓝, d处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 设计实验的思维模型
实验目的
反应原理 实验原理
综合实验探究总结归纳
考纲要求
高考考试说明(北京卷)
内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 掌握配制一定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 了解溶液pH的测定方法 6.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7.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包括气体物 质、无机离子等)
要求 I II I II I II
III
考纲要求
高考考试说明(北京卷)
内容 8.(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3)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 (4)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5)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9.以上化学实验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实验方案评价
理科实验方案的评价标准:
1.科学性: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 2.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
注意环境保护; 3.可行性:实验方案切实可行,中学实
验室可以找到仪器和药品; 4.简约性: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
节约原料
“三大原理” ? 装置原理 ? 反应原理 ? 操作原理
反应原理
实验 目的
二、探究物质的性质
明确实验目的 确认反应原理 分析装置作用 梳理操作环节
解释现象和结论
理论依据
主反应 实验手段 前准备装置 主反应装置 后处理装置 装置连接顺序 检验气密性 装入药品 排除干扰 实施实验 正常现象 异常现象
三、定量实验
[范例一]
现有一个0.53g的工业纯碱样品(含少量氯
化钠),需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请设
5.将样品配成溶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标准盐酸滴定
四、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
例 1、 为研究乙醇氧化的实验并验证其产物, 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套装置。仪器中盛 放的试剂为:a---无水乙醇(沸点:78℃);b--铜丝,c----无水硫酸铜,d---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1) 简 述 三 套 方 案 各 自 的 优 点:
(1) 简述三套方案各自的优点:
甲: ②中用水浴加热,可形成平稳的乙醇 气流,使反应更充分。
乙: ①与③中的干燥管可防止溶液中的水 与无水硫酸铜反应,避免干扰生成物 (水)的检验。
丙: ①中反应无水生成,且装置简单。
(2) 集中三套方案的优点,组成一套比 较合理完善的实验装置,可按气流由左至右 的顺序表示为 丙①、甲②、乙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甲①、 乙②、丙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