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论文

植物论文

植物造景研究进展
——由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垂直花园引发的思考
随着物质环境的日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城市范围内的贫苦大面积消失,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高楼林立曾经是城市的骄傲,而如今却冠以“水泥森林”来表示不满。

不满足于“经济、实用”而越来越强调“美观”,并且愈发重视低碳、生态、环保等,人们迫切需要绿色来点亮这个城市,以使之更环境友好。

这些都催发着园林植物学的发展。

21世纪开端的今天,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后知后觉发现生活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个世界被拉平了,差异化越来越小,人的思维、审美、观念等都在大范围的相互影响下剧变(提高),自我需要更充分的表达,个性也空前突出。

在这样一个如此“嘈杂”时代,植物造景如何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呢?我国园林工程建设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始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城市和乡镇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中的重点内容和建设项目之一。

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对植物造景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植物造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园林建设的要求。

代表着国际各领域发展前沿的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下来到上海,而其中法国馆的垂直花园无疑代表着植物造景发展的一种先进理念。

本文也将就此展开思考。

一、植物造景的现状以及其局限性
植物造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摘自百度百科)
植物造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久远的历史,各个国家、各个文明都发展处拥有自己各自特点的园林。

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区域的植物造景方面也不断交流发展,在我国的很多小区、公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而植栽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气候、环境的差异也愈发减小,热带的植物也可以种在北方,这也大大丰富了植物造景的题材。

大大小小的植物景观深入都市空间,点缀其间,同时在视觉与生态上改善着城市,城市的主人——人们也在日常的活动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享受着它们的好处。

植物造景在当下更多是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上,虽然也渐渐开始尝试走进建筑内部,例如屋顶花园,但还不够。

而公共空间的植物造景也更多停留在平面上或者半立体上,我称之为2D或者2.5D。

而这样一种现状则有个重大的局限就是花了大代价却不一定使人的感受得到等价。

比如,我曾经看到一幅图片,是荷兰的郁金香种植园的航拍图,不同品种的郁金香在人为种植下呈现彩条状,像一张自然的地毯一样,非常美丽。

而当以人在地面的视觉,是否还能看到这些“彩条”?就像平时做设计时一味强调平面的构图并不很有意义一样,而现实的城市空间中更加难有如此大的面积给予呈现,则更难把其铺向城市空间。

当然,这是2D造景比较极端的一种体现。

而鉴于面积的限制,城市空间的植
物造景更多是2.5D的状态,即以乔木、灌木、藤蔓等植物的地面植栽组合形成的植物造景。

前面所说的“人感受等价性不匹配”在2.5D的状态下,即同2D一样,“身在其间而不得全貌”。

比如,很多城市道路的转盘中央都有设置花园景观,且具有很美的构图,植物的搭配上也费尽心思,而开车而过时,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乔木排列的杂糅和灌木颜色、叶形等的交错。

这种状态使得设计者的创意以及甲方的资金还有植物自身的价值,仿佛更多表现给站在高处的神。

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植物造景能避免这种局限性,在此就不包括其中了。

二、3D植物造景的来临和将来发展
摩天大楼的出现,让都市人的活动区域向天空延伸,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应运而生——设计师想方设法让各种植物沿着建筑墙面垂直自由生长。

法国建筑师佛兰考斯和利韦斯在蒙特波里尔市的一处住宅设计中,把野生的草本植物材料种植在该住宅楼的外墙上;让·努维尔设计建造的巴黎卡地亚基金会正门上方,帕特里克·布兰克设计了一片绿意葱笼的“门楣”……随着技术的进步,有愈来愈多的建筑师加入尝试者的队伍。

他们希望尽可能缓和现代建筑“水泥+玻璃”与自然的对立,再现法国诗人保罗·艾利雅“在这由钢筋建造的城市中,眉间感受到丛林中吹来的习习凉风”的意境……(摘自网络)而亲临法国馆,感受其中庭的垂直花园后,这更让我认同其巨大的价值——(1)节约宝贵的城市空间,大的平面造景也可以在占用小的基地面积下实现,同时可以在城市的“负空间”发展;(2)突破植物造景更多存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面,可以大量入侵建筑内部,使得造景的价值得到更大发挥;(3)最大化消除2D与2.5D造景的局限性,人对造景的感受性更加良好;(4)可以以更小的尺度深入民居。

3D植物造景就是区别于2D或2.5D的平面性,更加强调竖向空间的使用,把整个城市看成是立体的,造景也根据这种立体展开(区别于单纯竖向平面,强调的是的空间)。

其实不难想象,3D的植物造景在大面积发展后,城市的绿化率将得到飞跃性的提高,空气质量大大改善,热岛效应也得以缓解,建筑的“混凝土+玻璃幕墙”与自然环境的二元对立也得到最大化的消除。

假设一个城市90%的建筑采取的3D造景,那将是怎样一副画面?建筑消失于自然,城市即森林,森林即城市,人则活在“半自然”(纯自然并不适宜人类生活,半自然即人为改造后使之适应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之中。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3D植物造景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仍然会还处于试验阶段,而根据所得资料以及分析推理,本文认为在以下方面需要关注。

1. 植栽方式及其工具。

当植物造景在竖向空间发展时,将会更少占用地面空间,同时
也将使得植物更少接触大地,这对植栽技术是一个挑战,虽然说无土栽培技术
也比较发达的,但是如果大面积铺设,其相对高昂的维护费将是巨大障碍。


灌溉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防水性能等。

三井金属
公司利用火山灰开发出一种不同于自然或改良土壤的人工土壤,成分为硅酸
75.5%、氧化铝15.3%、钾4%,具有重量轻、保水性、透水性好等特点,受到
很多用户的欢迎。

日本最大的防水材料生产厂家还开发出了“屋顶防水绿化系统
技术”,这套技术由防水层、防水保护层、防根层、排水层、过滤层和轻量土壤
组成,所有材料全用废弃物生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而日本工程师开发的
人工土壤、自动灌水装置、控制植物高度及根系深度的种植技术等,目前也已
输出到世界各地,曾经是世界第一高楼的迪拜塔上的“天顶花园”,铺设的就是三
井公司的人工土壤和集成自动灌溉系统。

但这些正如3D植物造景还处于试验
阶段一样,缺乏成熟性以及将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的经济性。

2.造型及可能性。

目前来说,3D植物造景主要的应用是垂直花园或者垂直花园结合
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还基本处于竖向2D或竖向2.5D状态的表现,而将
来是否可以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直接以立体的植物造景存在。

比方说,
植物造景充当建筑的围护结构或者部分承重结构,植物造景与建筑设计或城市
设计不是分开的,而同时进行,直接结合建筑形成共同雕塑,使其使用功能不
只存在于观赏。

正如自然界中,动物以树洞为屋。

3.基因工程。

当景观更加深入生活环境后,既带来了自然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
的坏处,比方说蚊虫问题。

其实人类并不真正热爱自然,同时人类的发展长期
建立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可以说,人类已经不能适应纯自然状态,而现在所
说的强调生态则更多体现在改造后适宜人类的生态。

是否在将来基因工程发展
到一定程度,改造出一些植物,即能体现其植物性,同时又更与人类友好。


如某种基因改造的超级植物,即防蚊虫,同时造氧量大,能净化多种有害气
体,适宜无土栽培、灌溉要求低,生命力强,能根据时间释放不同的香气,叶
形也可改变……这不正解决了一切难题吗(同时也使得之前两个问题解决)?三、结语
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也并不广泛了解目前植物造景的研究进展,本文更多通过一种比较前沿的植物造景技术而引发异想天开的思考,敬请包涵!查阅了一定量的资料完成这篇论文时,也陷入了一种另一种思考,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植物造景,即人为改造自然,而本文所述的3D植物造景则更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改造。

难道以
人为本就可以“虐待”植物吗?这很矛盾。

09城市规划
周正
09131210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