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 1.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从美学史上看,审美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认识活动。但 是审美活动中虽然有着对对象的认识或反映,但并不能等于 认识活动。因为认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工作,一种理性的、 逻辑的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 情感的活动。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与欲望、兴 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 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关系,就是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要 的外界物的关系。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 世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是对对象 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 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具体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主体的审美能力具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审美价值真正 实现的过程。现实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由于主体的审美追 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审美态度 1.审美态度的作用 审美态度是一种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这是进行审美活动 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 形成审美态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是审美欲望、审美兴趣的内 在推动。它们作为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强烈的价值追求,深藏 于人的内心,时时促使人形成审美态度。因此,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 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3.审美注意的特点 审美注意首先必然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 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其次,审美注 意必定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 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志的、充满 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态度。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特征和本质 一、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 指的是物质功利性。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 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 践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2.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征的人类活动。所谓主体性,指的是 人所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征。在审美活 动中,这些主体性特征比其他人类活动更加强烈。 3.感性特征 审美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感性特征的人类活动。这里的感性,是指一种 与人的感性生命--生理欲求、情感、个性等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 根基相联系的状态。审美活动往往体现着、又满足着感性生命的要求,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审美活动与感性生命要求相联系的 一种佐证。
四、审美情感 1.什么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 但又不等同于后者,是对后者的“回忆、沉思”和“再度 体验”,是原始情感的升华和净化,是供心灵享受的情感。 2.审美情感的层次: 纵向分四个层次: (1)动力——审美欲望、审美需要 (2)状态——审美的情感状态 (3)体验——对情感状态的内在体验 (4)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的价值取向 横向来看,审美情感是一个生成过程:(1)原始唤起(2) 内觉体验(3)情感外化 3.审美情感的作用: (1)它是始发意义的动力,是审美经验发生和实现的内 驱力 种审美体验,一方面可以看作审美 教育效应——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塑造,另一方面又可以 视为审美价值批评的根据,影响一定的审美趣味的形成。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心理因素
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人的感觉系统和人脑。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 以及理解等诸心理要素的相互渗透、层层深入的综合运动。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主要是视、听这两个外感受器和大脑皮层视、 听中枢运动的结果,并主要指向事物形、线、声、色、语 言的审美特性,是对可视、听对象外在审美特性的感觉。 2.审美感觉的特点: (1)审美感觉主要表现为视、听觉; (2)审美感觉是单纯生理感觉与积淀理性内容感觉的统一; (3)审美感觉常具有特定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义。 3.审美知觉:是多种感觉的协同活动,受到审美欲望的驱动 和审美经验定势的影响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情感性等特 性。
三、审美理解 1.定义: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 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2.功能: (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 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 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 给予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 节、制导,使情感从盲目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 向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第二阶段.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 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审美感觉活动中感觉的挪移、转化、 渗透现象更为普遍,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在审美知觉活动中,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 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觉”、“幻觉”等等 也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本身就属于审美知觉。 3.审美感知的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主要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成知觉 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 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并对情感表现性做出“同构”反应,实行主 客体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4.主体的审美感受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它与实存客 体相似而又不相同。这个审美对象能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发生强烈 的共鸣,能引起主体不脱离感官的剧烈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一 般称之为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指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 状态。感受的深浅虽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有关,但主要决定于对象所 发出的刺激的强弱。因此,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一 种感性的愉快,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 第四阶段.升腾阶段:审美超越 1.审美超越的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 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 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 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从狭义上讲, 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 达到的一个层次。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 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2.审美超越的过程 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体验是理解的基础, 体验越深,领悟越透,就越能理解到对象的底蕴,主体在 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蕴含时进一步升腾,达到一个精神无 限自由的境界。实现审美超越。
第三阶段. 深入阶段: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 由知觉对象展开想象,在审美活动的深入中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而 这种想象,是受审美需要和在审美感受中获得的情感推动的。通过想象, 人们要使自己的情感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也就是要发现生命、生活的 意义。因此,想象过程往往就是主体的体验过程。 体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命活动,体验着就是生活着,就是使自己经历 过的生活再经历一遍。通过体验,主体的精神与对象相交融、相汇流,达 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它是对个体自身 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 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美对象, 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满足 通过体验这种亲历性的行为可以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并使 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此时,客体的表象是作为某种意义表象对审 美主体存在着,而不再作为某种纯客观的现象表象存在,因而该体验中的 表象往往具有象征性。体验中的想象与科学认识中的想象的不同,就在于 它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的认识,而是指向与创造意义世界。对象的内在意 义在体验中不断地被揭示,构成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审美主体在体验中获 得意义。 审美体验是带有情感的体验,而且体验的也是情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与意义的理解是同步进行的。其中,主体自身的情感生活是这种情感体验 的最主要的源泉,对对象意义的理解包括对自身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 2.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3)超常性 3.审美想象在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作用: (1)把以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觉中 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理 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由非确 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动, 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使审美欲 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剪裁,从而得以 清晰、扩展、抒发。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种类: (1)按照想象的目的分: 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无特定指向的想象。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特定制上向的自觉的自控的想 象。 (2)按照想象中联结形象的丰富性分: 单纯想象:由当前某一感知对象回忆到记忆中的另一特定 事物的想象。 组合想象:表象、形象的复合、粘连。 (3)按照想象的心理形式分: 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 想。 高级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的生成一般经过渗入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即 知觉想象,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 或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赋予知觉经验以新意,最重要的 牵动主体情感生命的外移)、渗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即 在造想象,它的基本倾向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 知觉印象)和表象改造中的想象(即创造想象,它的基本 趋向是通过记忆表象的改造创制出新的表象及意象)的一 系列转换机制,才得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