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小麦一喷三防 董志强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与小麦一喷三防 董志强
调节剂主要是灌浆期抗干热风专用的小麦抗逆增产
剂(如萘乙酸、吨田宝);杀菌剂主要是防治白粉病、
锈病、赤霉病的药剂如多菌灵、三唑酮(粉锈宁) 等;杀虫剂主要是防治蚜虫、吸浆虫、麦叶蜂、麦 秆蝇类的有机膦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如吡虫 啉、抗蚜威等,速效肥主要是磷酸二氢钾。
2.3一喷三防的主要技术机理:
③植物与病原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类似激素的物质。如壳单 胞菌产生的壳梭胞菌素具有IAA特性,与ABA颉抗;长蠕胞菌
产生的长蠕孢醇和长蠕孢酸具有较强的GA活性;维多利长蠕
孢素具有类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效应。 激素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l) 植株激素代谢稳定抗病性强; (2) 植株对病菌分泌的过量激素的耐受能力强,抗病性强;
一是高效利用,养根护叶。使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
肥直接进行根外喷施,养分损失少,利用率高、见
效快,可以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
二是改善条件,抗逆防衰。喷施“一喷三防”混配
液可以改善麦田小气候,增加植株组织含水率,降 低叶片蒸腾强度,提高植株保水能力,可以抵抗干 热风危害,防止后期植株青枯早衰。
三是抗病防虫,减轻危害。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阻止
作用和碳素代谢条件,延长叶片持绿期。
关键点②:增强细胞膜脂稳定性,防止细胞脱水;
措 施:
第一,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有机钾(吨田宝),
补K,增加K离子浓度,维持K泵正常运行,稳定膜
透性。
第二,叶面喷施抗逆性调节剂(吨田宝),提高叶
片、根系保护酶活性(SOD、POD、CAT活性上升), 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下降),维持正常 代谢;
应。抑制内源GA的生物合成,因此抑制茎尖伸长区
的细胞伸长,使节间缩短,但节间和细胞数目不变。 外施GA能逆转这种抑制效应。 如:矮壮素、甲哌嗡、多效唑、烯效唑、比久、吡 啶醇、丁酰肼、氯化胆碱、环丙嘧啶醇、三唑酮、 氯化膦、阿莫1618、CO-11、塞节因、十一碳烯酸、 调环烯、抑霉唑、脱叶磷…..
内容提要
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小麦一喷三防
3、化控技术在一喷三防
中的应用
2、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2.1定义: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
通过喷施叶面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
杀虫剂等混配液,来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
达到增粒增重的效果,是确保小麦丰产增收的措施 之一。
2.2一喷三防药品的内容:一喷三防中用的植物生长
②病源菌可以介导植物内源激素降解。病源菌诱导
合成物(咖啡酸、绿原酸、儿茶酚、香草醇、阿魏
酸、二羟基甲苯、抗坏血酸等多酚类物质)抑制IAA
氧化酶的活性。多酚类物质有苯丙氨酸裂解形成,
因此,苯丙氨酸解胺酶(PLA)的活性与植物抗病性
相关,一般认为:IAA含量降低是致病表现。(提高
IAA水平是增强抗病性的关键)。
植物激素类似物(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作物的基因表达、器官建构、功能体现,
从而实现对作物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
代谢的双重调控。
1.2特点:少量、简便、快速、高效、主动 性强。 用量少—经济、省钱;
简便—操作简便、机械化程度高;
快速—反应快速、见效快;
高效—产投比高、效果显著;
主动性强—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判定是否应 用,灵活机动。
能期,延缓植株衰老,促进叶片强光合作用,增强碳水化合 物的积累和转化,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内容提要
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小麦一喷三防
3、化控技术在一喷三防
中的应用
3、化控技术在一喷三防中的应用
3.1 防干热风 3.2 防病 3.3 防虫
3.1防干热风
3.1.1定义:干热风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一种 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 。 3.1.2指标特征: 重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5℃, 14:00相对湿度≤25%, 14:00风速≥3m/s; 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32℃, 14:00相对湿度≤30%, 14:00时风速≥2m/s。
(3)激素参与调节寄主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
3.2.3调控位点及措施
位点①:CTK水平高有利于病原菌侵染。
位点②:IAA水平高不利于病原菌侵染。
位点③:JA、SA、ETH水平高抗病性强。可以诱导
逆境蛋白、病程相关蛋白,获得性抗病能力高。
调控措施与实例分析:
①CTK浓度增加,利于专性寄性的白粉菌、霜霉菌和锈菌在
白粉病和根腐病危害现状
白粉病
根腐病
纹枯病和赤霉病危害现状
纹枯病
赤霉病
全蚀病危害现状
全蚀病穗部症状
全蚀病根部症状
锈病
条锈病
叶锈病
3.2.2病害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在致病过程中,内源激素参与调控植株 感病的速度和程度。具体表现在: ①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产生激素,干扰寄主 的正常代谢。如黑粉病、锈病、枯萎病菌合 成IAA;赤霉菌合成赤霉素;
1.4.2关键:应用技术
第一:应用时期:决定调控的靶器官 第二:应用剂量:决定调控效应程度 第三:应用方式:决定技术的有效性
1.5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5.1影响因素:
第一:调节剂因素,包括:调节剂类型、使用方
式、剂量、时期
第二:作物因素:品种类型、生育时期、施药部 位 第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 土壤肥力
蚜虫和吸浆虫危害现状
麦叶蜂和麦秆蝇危害现状
蝼蛄和蛴螬危害现状
金针虫和红蜘蛛危害现状
3.3.2调控关键位点与措施:
①防治药品: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辛硫磷、甲基异 硫磷、乐果等,调节剂可以充当乳油的侵润剂和扩散剂; ②调节剂可以通过次生代谢物,改变叶片的味口感; ③利用虫害的生活习性。蚜虫具有趋黄性,小麦持绿性 好,不早衰,不受干热风影响,可以避开蚜虫的迁飞目 的地。小麦吸浆虫: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 外颖之间,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 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 受害轻。
1.4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核心与关键 1.4.1核心: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一:单一调节剂
第二:复合调节剂
单一调节剂
复合调节剂
单一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 激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和生长延
缓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①植物生长促进剂
促进顶端分生组织生长,促进顶端细 胞分裂,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茎伸长。 如: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 萘乙酸甲酯、萘乙酰胺、萘氧乙酸、2,4D、吲熟酯、赤霉素、6-苄基嘌呤、玉米素、 苯并咪唑、调吡脲、多氯苯甲酸。
低枯斑的发展。
⑤病菌侵染可引起茉莉酸和水杨酸的积累。
SA、乙烯和JA (包括茉莉酸甲脂) 为潜
在的植物增抗剂, JA、SA和乙烯皆可诱导病 程相关蛋白(PRS)基因的表达。其中JA不仅 可诱导植物的获得抗性, 而且对病菌也有直 接的抑制作用。
3.2.4调控效果
吨田宝处理
CK
吨田宝处理
CK
吨田宝示范田
②生长抑制剂
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干扰顶端细胞分裂, 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顶端优势的破坏。外施GA不能 逆转这种抑制效应。 •天然:ABA、茉莉酸(JA)、水杨酸、绿原酸、香 豆素、咖啡酸等 •人工合成的:三碘苯甲酸(TIBA)、青鲜素(马来
酰肼,MH)、整形素、增甘膦等。
③生长延缓剂
抑制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干扰亚顶端细胞分 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外施GA能逆转这种抑制效
3.1.3危害:强烈地破坏植株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
影响籽粒灌浆成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3.1.4调控关键位点与措施:
关键点①:平衡体内水分,满足叶片蒸腾;
措
施:第一,应用促根壮秆型调节剂,促进根
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提高根系吸收水分和养
分的能力,满足叶面蒸腾的需要。第二,叶面喷
施硼、锌、钙、有机酸等,调根护叶,改善光合
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原菌的侵入,杀死蚜虫、 吸浆虫等刺吸式害虫,减少上述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生产造成 的损失。 四是延长灌浆,提高粒重。喷施植物生长调剂后,可以延缓 根系衰老,促进根系活力,保持小麦灌浆期根系的吸收功能。 减少叶片水分蒸发,避免干热风造成植株大量水分损失而形
成青枯早衰。促使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延长叶片功
④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油菜素内脂,多胺(精胺、亚精胺、腐胺、鲱精胺、尸 胺),钙调素
多 胺
油 菜 素 内 脂
钙调素
第二: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复合型调节剂以生长延缓剂+延缓剂、 延缓剂+促进剂、促进剂+促进剂以及 延缓剂+多糖或与氨基酸相配伍或合成 的复合调节剂。 例如小麦抗逆型吨田宝、抗倒型吨田宝 等。
在水稻上对稻瘟病的调控效果
CK
CK
处理
处理
3.3防虫
3.3.1虫害类型与危害
类型:蚜虫、吸浆虫、麦叶蜂、金针虫、蛴螬、 蝼蛄、麦秆蝇、红蜘蛛; 危害: ①组织机械破坏。
②生理影响:光合作用降低、C/N代谢失调、次 生代谢平衡被打破。 ③小麦正常的代谢失调,产量形成过程受阻,减 产或绝产。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与小麦“一喷三防” 董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
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小麦一喷三防
3、化控技术在一喷三防
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小麦一喷三防
3、化控技术在一喷三防
中的应用
1、什么是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1.1定义:是指用化学的方法调控作物生长
发育过程的研究,是应用外源植物激素或
关键点③启动逆境抵御系统,增强抗高温抗干旱能力; 措 施:诱导逆境蛋白的产生。(吨田宝-SA、JA、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