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情景模拟等方法。

【学情分析】
课本内容高度简化,没有系统,前因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层次靠后的班级学生。

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构起一个简单的知识图表。

【板书设计】
一、甲午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2、经过——黄海大战
3、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和内容:1895年
2、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几个同学跟大家分享他们的预习成果。

(学生展示)
教师(选择性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哪些地方发生了战役?2、你知道这场战争中有哪些爱国英雄人物吗?
二. 学习新课、感悟历史
利用课件展示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的地理背景。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教师: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

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

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教师: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时间:1894年7月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简介战争的爆发。

日本不宣而战,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2、战争的经过
教师教会学生根据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及战役发生的地点。

学生归纳出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黄海大战)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邓世昌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适当介绍慈禧太后、李鸿章的做法。

)学生: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
教师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学生: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教师:《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的内容)
教师:从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

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

教师简单介绍资本输出及其危害。

[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学生: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可以适当进一步分析学生没有理解到位的危害。

如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教师:(强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过渡]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下面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过渡]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 消化吸收、巩固练习
1、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

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2、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第四课。

预习第五课,并填写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