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在当代兴起的背景及发展
摘要:当今,研究国学、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
学习研究国学应梳理清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何会出现国学热,机国学在当代星期的背景;二是当前国学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三是国学发展走向何方。
只有思考清楚有关国学的基本问题,才能促成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才能光大中华文化传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背景发展
一、何谓国学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兴起的背景
国学兴起在当下是必然的。
首先,改革开放后思想界更开放了;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交往互动频繁,文化的认同意义得到凸显;再次,人们在经济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自然萌生。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传统。
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的伦常日用之中,用张明敏的歌词说就是‘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时机一到,它就会重新生长。
(一)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标志。
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当前这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积极回应。
(三)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
我们说,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面临重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的时代。
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
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他们感到不满足,感到困惑和迷茫。
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
人们在问,难道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道德滑坡吗?难道社会发展必然带来诚信缺失吗?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
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
三、国学的发展
(一)国学要复兴和发展,首先要扬弃其糟粕和深层的陋见。
孔夫子虽然伟大,国学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蕴涵了不少缺乏科学和民主意识的东西,并曾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起到阻碍作用。
因此,要复兴和发展国学,必须要扬弃其中流传数千年的糟粕和深层的陋见。
例如,宋代以后,中国文人将儒家学说的功用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其前提是把国和家十分密切的绑在的一起。
先家后国,亦家亦国,无家则无以治天下。
中国最高层,最大的“家”则是皇家,而皇家虽是一个家,却又抚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和百姓都是皇家的财产,百姓都是皇家的家奴。
因此,国的最小单位不是人而是家(家庭、家族),除了皇太子外,天下人“修身齐家”的最高境界即是为皇家出力。
在这种以“家”为人的社会存在的氛围中,人不见了,人性不值钱了,在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强调“国”和“家”的紧密关系的政治道德,正好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主要柱石。
现代社会并不是没有家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细包,但你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家)为自己生存而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及这种主观为人的本身、客观为社会的结构,经过发育成长,成为打破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本要素,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历史和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国学的发展,有必要扩大研究范围。
1、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的文化记载和图书,都包括分类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对“奇技淫巧”研究太少,水平太低。
2、国学研究的范围一般至辛亥革命为止。
实际上,从五四运动到1976年文革结束,其丰富的历史资料,都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应列入国学研究范围。
其好处是它有利于提高国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弥补中华文化的裂缝。
3、外来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到上世纪马列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大题目,其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对社会生活影响深远的几位大思想家中,除了春秋战国时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为华人外,此后中国的思想界始终受到西方的影响。
东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二千年来香火鼎盛,释伽牟尼(如来佛)成为全民崇拜的第一位来自西方的最伟大思想家。
南北朝时,从西域来了第二位思想家,即禅宗始祖达摩,中国的禅宗(近千年禅宗都是汉传佛教的主流)就起源于有关达摩的几段故事。
到二十世纪初叶,四位西方思想家连袂而至,他们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而列宁和斯大林影响所及,导致了近代中国的一场大革命和一个新的共和国的诞生。
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在思想上是颇“崇洋”的,凡自己传统思想界所缺的,而外国思想家所有的,都敢大胆学习引进,广泛传播。
(三)国学研究要形成团队,要有层次,其核心队伍要耐得住寂寞,要有20年以上的专业浸融,功力深厚,在社会上还要有一批爱好者,在教育界要有意识地宣传和选拔人才。
(四)国学研究要扩大宣传,要鼓动经济界赞助国学研究,应成立非赢利性的国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