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砌体结构设计计算书

砌体结构设计计算书


0.30 0.40 0.52 0.05 0.50 2.00 0.26 0.80 Σ4.83 0.7
N1k=(4.83+0.7)×0.5×6×3=49.8 N1 =(1.20×4.83+1.4×0.7)×0.5×6×3=61.0 N1 =(1.35×4.83+1.0×0.7)×0.5×6×3=65.0
女儿墙至屋盖进深梁底部墙重计入两面抹灰30mm,其标准值(KN)为 N3k =19×3×0.4×1.05=23.9 设计值(KN)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N3 =23.9×1.2 =28.7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N3 =23.9×1.35=32.3 计算每层墙体自重时,应扣除窗口面积,加上窗自重,墙体厚度考虑两面抹灰增加30mm一并 2 计算。塑钢玻璃窗自重标准值按0.4kN/m 计算。 对于2、3层墙体厚度240mm,计算高度3.6m,自重标准值(KN)为: (0.37+0.03)×(3.6×3-1.8×2.1)×19+2.1×1.8×0.4=54.9 设计值(KN)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N4 =54.9×1.2 =65.9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N4 =54.9×1.35=74.1 对于1层墙体厚度240mm,基础埋深800mm,计算高度4.36m,自重标准值(KN)为: (0.37+0.03)×(4.36×3-1.8×2.1)×19+2.1×1.8×0.4=72.2 设计值(KN)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N4 =72.2×1.2 =86.6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N4 =72.2×1.35=97.5 注:计算高度按规范5.1.3条取值 五、内力计算 楼盖、屋盖大梁截面为b×h=240mm×450mm,梁端在外墙支承长度为240mm,下设bb×ab ×tb=500mm×240mm×240mm的刚性垫块,则梁端垫块上表面有效支承长度采用下式计算:
2
永久荷载控制 第1层 第3层 第2层 Ⅰ-Ⅰ 9.8 162.3 60.4 370 0.163 9.73 0.52 444000 10 10 1.89 436.4 >1 9.6 300 32.0 370 0.086 9.73 0.68 444000 10 10 1.89 570.6 >1 9.6 438.4 21.9 370 0.059 11.78 0.69 444000 10 10 1.89 579.0 >1 Ⅳ-Ⅳ 0 535.9 0.0 370 0.000 11.78 0.82 444000 10 10 1.89 688.1 >1
第1层 第3层 第2层 Ⅰ-Ⅰ 9.2 150.7 61.0 370 0.165 9.73 0.52 444000 10 10
2
Ⅳ-Ⅳ 0 507 0.0 370 0.000 11.78 0.82 444000 10 10 1.89 688.1 >1
9.9 288.2 34.4 370 0.093 9.73 0.67 444000 10 10 1.89 562.2 >1
图5-1
表5-2 纵向墙体内力计算表
楼 层 可变 荷载 控制 永久 荷载 3 2 1 3 2
上层传荷 Nu/kN 89.7 221.9 354.1 97.3 235.7 e2/mm 0 0 0 0 0
本层楼盖荷载 Nl/kN 61.0 66.3 66.3 65.0 64.3 e1/mm 151.5 150.1 148.6 151.5 149.9
3 450 1.89
2 450 1.89
Nu/kN σ0/(N/mm ) δ1 α0/mm
2
16.4
143.3
275.5
18.5
157.6
296
0.04 5.43
83.8
0.32 5.66
87.3
0.62 5.9
91.0
0.04 5.43
83.8
0.35 5.69
87.8
0.67 5.9
91.0
注:δ1取值查规范表5.2.5 外纵墙的计算面积为窗间墙垛的面积A=1200mm×370mm,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的计算模 型与计算简图如图5-1所示。各层Ⅰ-Ⅰ、Ⅳ-Ⅳ截面的内力按由可变荷载控制和永久荷载控 制的组合列于表5-2中。表中 NⅠ=Nu+Nl M=Nu×e2+Nl×e1(负值表示方向相反) NⅣ=NⅠ+Nw(墙重)
a0 1 h f
对由可变荷载控制及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计算结果分别列于表5-1。进深梁传来荷 载对外墙的偏心距 e h / 2 0.4a0 ,h为支撑墙的厚度。 表5-1梁端有效支承长度计算
可变荷载控制 楼层 h/mm f/(N/mm )
2
永久荷载控制 1 450 1.89 3 450 1.89 2 450 1.89 1 450 1.89
图 1-1
2、选定计算单元 横墙与纵墙比较:在承受荷载方面,由于主梁是搭在纵墙上的,所以上部的荷载传到纵墙上 的相对多一些,使得纵墙所受弯矩较大,从而偏心矩较大,最终导致允许荷载较小。两外纵 墙上开有门窗洞口,而横墙上没有开洞。故纵墙较横墙更危险。 外纵墙与内纵墙:轴向荷载方面,外纵墙有女儿墙。内纵墙虽没有女儿墙产生的轴向荷 载,但有由走廊楼板传下的荷载,相比之下较大,但楼板有偏心荷载效应,与开间内方向的 偏心荷载方向相反,从而能够抵消掉一部份,所以内纵墙的偏心荷载较小。外纵墙的窗间墙 最短只有 1.2m,而内纵墙不开窗,门垛处由构造柱加强,承载能力更大。外纵墙同时受风 荷载、地震荷载等的影响。 故综合考虑外纵墙更危险,应以此为单元进行各项验算。 在房屋层数、墙体所用材料种类、材料强度、楼面(屋面)荷载均相同的情况下,外纵 墙的最不利计算位置可根据墙体的负载面积与其截面面积的比之来判别。 由图 1-1,外纵墙的窗间墙垛宽度与负载面积的比值均为 7.5。可知选择任一墙垛作为 计算位置。 四、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应依据建筑构造进行,屋面及楼面荷载计算如下: 1、屋盖荷载(KN/m2) APP 改性沥青防水层 20 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平均 150 mm 厚水泥珍珠岩保温找坡层 APP 改性沥青隔气层 25 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抹面 80 mm 厚混凝土现浇板 15 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钢筋混凝土进深梁 240 mm×370 mm 折算厚度 32 mm(含两侧抹灰) 屋盖永久荷载标准值 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由屋盖大梁传给计算墙垛的荷载 标准值(KN) 设计值(KN)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故取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为设计值 2、楼面荷载 10 mm 水磨石地面面层 25 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抹面 80 mm 厚混凝土现浇板 15 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钢筋混凝土进深梁 240 mm×370 mm 折算厚度 32 mm(含两侧抹灰) 楼盖永久荷载标准值 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由楼盖大梁传给计算墙垛的荷载 0.25 0.50 2.00 0.26 0.80
砌体结构设计计算书
一、工程概况 设计栖霞市实验小学三层教学楼,结构形式采用混合结构(墙体为砌体结构,楼屋盖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 。层高 3.6m,标准开间 6m,进深 9m,楼板以及屋面板为 80mm 厚的现浇 钢筋混凝土板,无吊顶,外墙为 37 墙、内墙为 24 墙,墙体采用 MU10 实心粘土砖,采用 M10 混合砂浆砌筑, 墙面和梁侧抹灰均为 15mm, 钢筋混凝土工程部分采用 C30 混凝土以及 HPB300、 HRB335 钢筋,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 B 级。 本工程设计标高±0.000 相当绝对标高, 见施工图。 二、设计依据 1、符合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提出的要求。 2 2、基本雪压: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烟台为 0.4kN/m 。 3、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4、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规定: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 (GBJ 99—86) 、 《民用建 筑设计通则》(GB 50140-2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1) 、 《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 (GB 50009--2001) 、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 、 《砌体结构设 计规范》 (GB 50003-2001)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 《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 三、确定结构构造方案和选择计算单元 1、确定结构布置方案和计算方案 根据建筑功能,选择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楼板均为双向板,在房间内无横墙处设置横 向钢筋混凝土进深梁,梁轴线 3 米间距等间距设置。为了达到 8 度抗震设防要求,在外墙的 四角、 内外墙交接、 内墙转角以及较大门窗洞口两侧、 楼梯间四角及平台板角部设有构造柱。 为了增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加房屋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在各层楼盖处设置了圈梁,纵向走廊 两侧墙体上部沿横墙布置连系圈梁。另外,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一道过梁。梁、圈梁、楼 面板和屋面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浇注于一体。具体尺寸及做法见施工图。 上述结构布置方案的刚性横墙间距均小于《01 规范》第 4.2.1 条规定的刚性方案要求 的最大间距 s=9m<32m,故属于刚性构造方案。结构布置图见图 1-1。
截面Ⅰ-Ⅰ M/(kN·m) 9.2 9.9 9.9 9.8 9.6 NⅠ/kN 150.7 288.2 420.4 162.3 300
截面Ⅳ-Ⅳ NⅣ/kN 216.6 354.1 507.0 236.4 374.1
控制
1
374.1
0
64.3
148.6
9.6
438.4
535.9
六、墙体承载力验算 承载能力计算一般可对截面Ⅰ-Ⅰ进行,但考虑到多层砖房的底部可能截面Ⅳ-Ⅳ更不 利。计算表列于表 6-1 中。由表可知,所有最危险截面墙体全部满足承载力要求,所以,其 他墙体也能满足承载力要求。 表 6-1 纵向墙体承载力计算表 可变荷载控制 计算 项目 M/(kN·m) N/kN e/mm h/mm e/h β=H0/h φ A/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