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急救药物)
常见心悸、头痛、头晕、恶心、软弱无力及出汗等副作用 ❖ 在已有明显缺氧的哮喘患者,用量过大,易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可致室性心
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β1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
多巴酚丁胺
❖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结构与多巴胺和异丙肾上腺素有关的正性肌力性药物 ❖ 选择性β1受体激动剂 ❖ 正性肌力作用强 ❖ 正性变时作用弱 ❖ 对外周阻力和心率影响小,增加心排血量
一般用量:0.01-0.10 g/(kg·min) <0.20 g/(kg·min)
去甲肾上腺素—注意事项
❖ 抢救时长时间持续使用本品或其他收缩药,重要器官如心、肾等将因毛细血管灌注不良而受不良 影响,甚至导致不可逆性休克
❖ 遇光即渐变色,应避光储存,如注射液呈棕色或有沉淀,即不宜再用 ❖ 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注射,以免失效
去甲肾上腺素—注意事项
❖ 静脉使用时,严防外漏。 ❖ 小剂量、低浓度给药,不宜长时间持续给药,以免血管强烈收缩,加剧循环障碍 ❖ 用药过程中须随时测量血压,调整给药速度,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间羟胺
❖ 为α1α2受体激动剂 ❖ 收缩血管,升压作用弱而持久 ❖ 可反射性减慢心率 ❖ 略增加心肌收缩力
❖ 不良反应: ✓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 ✓ 神经精神症状:头痛、眩晕、定向力障碍、黄绿视等 ✓ 心脏反应: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有心动过缓、频发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
西地兰
洋地黄中毒表现 ❖ 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 ❖ 洋地黄可引起ST-T改变,但不能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 ❖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 ❖ 中枢神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黄视、倦怠等 ❖ 测定血药浓度有助于洋地黄中毒的诊断
❖ 大剂量>10 g/(kg·min): α受体作用,导致SVR增加,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肾血 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
多巴胺--作用机制
❖ > 20 μg/(kg• min)由于其较强的α作用,组织灌注并不好。一般情况下,如果多巴胺的用量已 经达到或超过20 μg/(kg• min)时,应及时加用第二种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
❖ 适应症:高排低阻型休克;SVR明显降低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 ❖ 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口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g,1日3次
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 <0.1 μg/(kg• min)时,β受体激动为主。促进心肌收缩,增加心肌耗氧。冠心病者慎用 ❖ > 0.1 μg/(kg• min)时,强烈的α受体激动。显示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 微量泵配制:Wt(kg)×0.03mg /50ml
= 2000 = 0.555 3600
9ml/h =0.555×9 =4.995≈5 g /(kg• min)
微量泵的配置
微量泵的配置
标准剂量单位: g /(kg• min) 微量泵的配置:
1ml/h= 1 g /(kg• min) , 总剂量为 wt(kg)×3 mg
1ml/h=2μg/(kg • min ),总剂量为 wt(kg)×6 mg
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
西地兰
药理作用 ❖ 正性肌力作用: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胞内Ca2+升高 ❖ 心脏电生理作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大剂量(通常接近中毒量)则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
室结和希氏束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 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对抗交感神经兴奋,因而减慢心率、延缓房室传导。
微量泵配置换算公式
例:患者60kg,应用多巴胺5 g /(kg• min)泵入,配制浓度200mg/100ml,计算输入速度?
ml/h= = =
5g /(kg• min)×60(kg)×60(min) 200mg/100ml×1000
18000 2000 9
微量泵配置换算公式
❖ 若已知输入速度及配制浓度,换算现在输入剂量? ❖ 第一步:首先换算1ml/h时的剂量
❖ 解除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平滑肌痉挛 ❖ 用于严重心动过缓,颈动脉窦晕厥,房室传导阻滞 ❖ 锑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征,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毒蕈中毒,对抗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 ❖ 麻醉前抑制腺体分泌 ❖ 减轻帕金森氏症患者强直及震颤症状,并能控制其流涎及出汗过多
阿托品—用量
❖ 缓慢性心律失常:0.5-2mg,皮下或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 ❖ 心肺复苏:1-2mg静脉注射 ❖ 有机磷中毒:2~10mg,静脉注射。1~5mg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1次
❖ 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 促进糖原和组织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异丙肾上腺素—应用
❖ 主要应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 ❖ 增加心率明显,故很少应用于休克 ❖ 用量:0.5--1mg加至50ml液体微量泵入,维持速度
1-4ug/min根据心率调节速度。
西地兰
适应证 ❖ 对于心腔扩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 ❖ 如同时伴有房颤则更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征
禁忌证 ❖ 肺源性心脏病应慎用 ❖ 肥厚型心肌病禁用 ❖ 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禁用洋地黄 ❖ 二尖瓣狭窄相对禁忌
西地兰
❖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首剂0.4-0.6mg,以后每2-4小时再给予0.2-0.4mg,总量1-1.6mg。用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 不但包括收缩血管药物,还包括扩血管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讲求“量化治疗”,药物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的给药速度。 ❖ 给药方法:给予负荷量,精确、匀速给药 ▪ 单次推注 ▪ 静脉维持:微量泵的应用
微量泵配置换算公式
❖ 已知需要剂量和配制浓度,换算输入毫升数: ml/h= 剂量g /(kg• min)×体重(kg)×60(min) 浓度(mg/ml)×1000
1ml/h=浓度(mg/ml)×1000÷kg÷60(min) = g /(kg• min)
第二步:1ml/h时的剂量×ml =输入剂量g /(kg• min)
微量泵配置换算公式
例:患者60kg,应用多巴胺,配制浓度200mg/100ml,现在输入速度为9ml/h,请计算现在患者应用的 剂量?
1ml/h= 200mg/100ml×1000 60kg×60(min)
西地兰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 立即停药 ❖ 单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停药后常自行消失 ❖ 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如血钾浓度低则可用静脉补钾,如血钾不低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 ❖ 电复律一般禁用,因易致心室颤动 ❖ 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0.5~1mg皮下或静脉注射
多巴胺
多巴胺
❖ 多巴胺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存在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后神经 元和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可兴奋α1、β1和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作用机制
❖ 小剂量1 ~ 2 g/(kg·min):多巴胺受体作用,使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及 GFR增加
❖ 中等剂量3 ~ 10 g/(kg·min): β1受体作用,对心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使心排量增 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变化或轻度升高
阿托品
阿托品
❖ 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抑制物,能与M胆碱受体可逆的结合,特别是能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 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的M胆碱受体抑制神经兴奋(尤其是副交感神经)。
❖ 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支气管腺体、汗腺的作用最明显, ❖ 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对脏器平滑肌和心脏的作用中等
阿托品—适应症
多巴酚丁胺—临床应用
❖ 临床对心肌梗死后或心脏外科手术时心排量低的休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优于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 2.5~10 μg/(kg• min)时有良好的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轻微,不增加肺血 管阻力,此点是与多巴胺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多巴酚丁胺的优点
间羟胺
间羟胺—用量
❖ 常用量:成人10~20mg/次,每0.5~2h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l次; 用微量泵缓慢泵入1~5ug/(kg·min)。 儿童每次0.2~0.4ug/kg,每0.5~2h静脉注射l次。用量随血压情况调节
间羟胺—注意事项
❖ 有蓄积作用,如用药后血压上升不明显,必须观察10分钟以上,才能决定是否增加剂量,以免 贸然增量致使血压上升过高
常用急救药物)
分类
❖ 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 ❖ 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 ❖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脱水利尿药物 ❖ 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平喘药 ❖ 作用于内脏系统药物:镇静类、激素类 ❖ 其他药物:电解质类等
血管活性药物
❖ 血管活性药物是应用最多的急救药物,在抢救危重患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 作用
❖ 连用可引起快速耐受性 ❖ 不宜与碱性药物合用,因可引起分解
β1β2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 主要兴奋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变时作用更强;治疗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 律失常
❖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下降。心血管作用使收缩 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变大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 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由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释放。具有较强的α和β1受体兴 奋作用,对α1和α2受体无选择性
❖ 激动血管α受体使血管特别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显著。因血管剧烈收缩, 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减少。但升压作用显著
去甲肾上腺素—应用
多巴胺--用法
❖ 微量泵配制:Wt(kg)×3mg /50ml ❖ 一般用量:3 ~ 10 g/kg.min ; <20 g/(kg·min)
多巴胺—注意事项
❖ 应采用有效的最低剂量 ❖ 用注射泵或输液泵给药 ❖ 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以防低血压 ❖ 有指征的患者应尽早使用 ❖ 多巴胺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和乳酸产生 ❖ 多巴胺不可与碱性药物混用 ❖ 大剂量可引起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