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土楼的起源

客家土楼的起源

客家土楼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晋朝前后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原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影响,汉族人大规模南迁入赣、闽、粤等地,他们被称为“客家人”。

由于居于“客”的地位,他们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和土著人的排挤,便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技术,营造“抵御性”的营垒式住宅,并不断进步发展,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9米以上的土建筑。

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100至200多间房,均匀布列各层,宏伟壮观,犹如古希腊的城堡。

这种土楼房的建筑材料是未经锻炼的生土及其“土”的粘合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