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和印度【教与学目标】1.南亚次大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3.印度的工农业类型及分布。
4.印度主要的自然灾害。
4.能在地图中指出南亚主要地形区、河流、平原与岛屿的位置。
5.能分析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因由南半球漂移而至,又称南亚次大陆。
2、范围:南亚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千米。
大陆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5个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洋中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两个岛国(图)。
图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国家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二、自然区域特征1、三大地形和两大河流-地形与水文特征(1)三大地形区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①北部山地:南亚北部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地势逐级下降,成为崎岖而狭长的一带山地。
②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西起阿拉伯海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
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③南部高原:是平坦的德干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
图南亚的地形(2)两大河流①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
它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②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南麓,流向东南,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恒河是南亚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
在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
印度人视为“圣河”。
源头的甘戈特里冰川和沿途的啥德瓦、阿拉哈巴德、瓦拉纳西等河畔城市,被印度教徒视为圣地。
全长2580公里。
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最远的支流上源在中国西藏境内。
西南流入印度,至德夫普拉亚格附近,与阿拉克南达河相汇合,始称恒河。
在哈尔德瓦穿过西瓦利克山脉,进入平原,转为东南流向,至阿拉哈巴德与亚穆纳河汇合后,河身蜿曲,东流入孟加拉国境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会合,组成河口三角洲,向东流入孟加拉湾,进入印度洋。
沿途有大量支流汇入。
下游水网运河密布,是一个大的农业生产地区,有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
东距孟加拉国17公里处建有法拉卡水坝。
哈尔德瓦以下可通航2、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1)主要气候类分布热带季风: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西北部印度河平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西北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东北部的山地。
(2)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成因南亚大部分处于北纬10º~30º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有高山阻挡亚洲中部的冷空气侵入,南有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①特点: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虽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本质区别,但在特征上略有差别。
表现在:南亚的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而不是11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至9月(而不是6至10月),旱季后期(3至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印度半岛内部气温可达45℃以上,天气炎热程度远甚于中南半岛。
此外,西南季风对南亚影响的强度和广度亦大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成因: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成因相同。
旱季是因为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在低纬地区偏转而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雨季因为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该地受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影响的结果。
由于夏季陆地增温快,6~9月南亚地区持续高温,在印度北部产生低气压中心,它强烈地吸引着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
旱季后期(3~5月)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则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当地气温迅速升高,气候转热,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半岛上特有的热季。
【例1】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了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的分配(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两地直航到了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答案:(1)C (2)C (3)B解析:图示是从东亚经东南亚到达南亚的图。
(1)由甲地出发去往东南亚需借助偏北风,故应在冬季;(2)乙地在赤道以南,在北半球夏季时,由澳大利亚大陆(高气压中心)吹出的季风与东南信风相合,故从乙到丙应在北半球夏季,而由丙至丁应借助南亚吹东北季风时才顺风顺水(北半球冬季);(3)北半球夏季时南亚吹西南季风,可借此顺风顺水回到东南亚,而此时东地区正刮东南季风,故从东南亚回到东亚可借助于东南风。
(3)热带荒漠特点及成因西北部为热带荒漠特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塔尔沙漠。
塔尔沙漠成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②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4)南亚降水时空分布及成因①时间分布:南亚的降水受季风的影响很大。
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图左),为雨季。
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图右),为旱季。
特别是3至5月份,气候干热,气温可达40℃以上。
南亚各地的降水量相差很大。
②空间分布:东高止山、西高上山的濒海一侧和北部山地的南坡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有11000多毫米。
图左南亚雨季风向图右南亚旱季风向南亚的西南季风对农业有重要影响。
每年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南亚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但由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5)世界的雨极地球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有的地方雨下得特别多,甚至天天在下雨。
我国四川西部(雅安),山岭起伏用里的峨眉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
雅鲁藏布江河谷里的巴劳卡,年平均降雨量达4500毫米。
台湾岛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南面。
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察,是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1912年曾出现过8409毫米的记录,被称为中国的“雨极”。
世界绝对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村庄——乞拉朋齐,1861年出现了年降雨量20447毫米的高纪录。
1890年8月到1891年7月,降雨量达24461毫米。
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26461.2毫米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尤其是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西南季风由海洋吹来的湿热气流,使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凝结成大量的地形雨。
而乞拉朋齐正位于这个地区的卡西山脉南坡,海拔1313米的地方,它的东西两旁均为山地,仅南面向孟加拉湾开口,地形如同漏斗状谷地,夏季南面的季风涌入,到山坡便形成倾盆大雨。
世界多雨地方除了乞拉朋齐以外,还有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西印度群岛和太平洋中的某些岛屿等地。
赤道几内亚的利卡年降雨量10450毫米,喀麦隆的第彭沙年降雨量10091毫米,都是在迎风坡上测到的。
三、人文区域特征-悠久的历史1、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在印度河流域,几千年前就形成了城市,是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四大地区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但是从16世纪起,葡萄牙、英、法等国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南亚绝大部分地方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大量矿产品、棉花、黄麻等工业原料被掠往英国。
英语也成为南亚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亚各国先后获得独立,发展工自己的民族经济。
3、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1)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南亚地区。
大家熟悉的《西游记》神话故事,历史上确有关于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真人真事的记载。
他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
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
(2)宗教与人种。
除了斯里兰卡居民仍多信奉佛教以外,南亚其他国家信奉佛教的人已不多。
印度、尼泊尔等国大多数居民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居民为白色人种。
(3)瓦拉纳西-印度教的“圣地”。
在恒河中游有一座古老城市,名叫瓦拉纳西。
它是印度教的“圣地”。
每个印度教徒都希望能到这里来朝圣,在这里的恒河水中沐浴。
他们认为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
在瓦拉纳西去世,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
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印度许多老人迁居到这里度晚年,等候“升天堂”。
四、印度1、世界文明古国(1)历史:印度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代印度人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优美的诗歌、舞蹈,宏伟的建筑和佛教塑像雕刻艺术等灿烂的文化。
早在1000多年前,欧训队就把印度看成是一个黄金遍地,出产香料、宝石、丝绸等贵重物品的国家。
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民族、宗教与语言: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斯坦族(46%),印地语为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的居民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2、人口压力大(1)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很快,2001年已达到10.27亿,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越过10亿的国家。
据统计,2006年印度人口达11.298亿,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16.7%。
印度目前正在实行小家庭计划,即鼓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组成3人小家庭。
3、自然环境区域特征与农业生产(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条件①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多种作物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图)。
②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士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属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