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北京市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北京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A.“仁”B.“有教无类”C.“无为而治”D.“法治”2.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

下列各项是对这封家书描述,正确的是()A.用甲骨文刻写,刻在牛骨上B.用楔形文字刻写,刻在泥版上C.用小篆(或隶书)书写,写在木片上D.用楷书书写,写在纸上3.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对于其作用,下列说法最准确是A.防洪、排水B.防洪、蓄水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4.商周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

下列文物属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利簋B.司母戊鼎C.毛公鼎D.四羊方尊5.公元前1046年,周军向商军发起总攻击,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掉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

周军猛烈冲杀,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

商朝灭亡,商朝的亡国之君是A.桀B.汤C.厉王D.纣6.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

下列人物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尧C.汉武帝D.成吉思汗7.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一传说反映了A.农业的起源B.手工业兴起C.商业的发展D.畜牧业繁荣8.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掌管监察事务。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10.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这一年处于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11.(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12.“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就是A.汉朝初年汉高祖统治时期局面B.汉武帝时期的社会最鼎盛局面C.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局面D.整个西汉统治时期的社会局面13.夏商两代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A.加强国防充实武备B.发展经济增强国力C.重视教育推行改革D.施行仁政勤政爱民14.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15.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世袭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17.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18.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A.治理了黄河水患B.编著了《道德经》C.修建了都江堰D.开凿了大运河19.“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被_、_、_三家瓜分A.韩、赵、魏B.楚、魏、齐C.韩、赵、齐D.韩、赵、燕20.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晋B.齐C.楚D.赵2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A.周王室衰微B.经济得到发展C.发生政治改革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22.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稍长,能够直立行走”,这里所说的是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2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24.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西汉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力倡节俭B.休养生息C.盐铁官营D.以农为本25.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①修骊山陵②统一文字③焚书坑儒④统一货币⑤修建长城⑥强征赋税⑦严刑苛法⑧开拓交通A.①②③④⑦B.③④⑤⑥⑦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③⑤⑥⑦⑧26.2018年安徽颍上举办第13届管子文化旅游节。

管子即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成为春秋首霸A.秦孝公B.晋文公C.秦穆公D.齐桓公27.西周后期国王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的事件是A.武王讨伐B.国人暴动C.商汤灭夏D.涿鹿之战28.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型;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结束,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开始标志是A.炎黄涿鹿之战B.大禹建立夏朝C.刘邦建立秦朝D.炎黄阪泉之战29.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30.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

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A.商汤B.夏桀C.周平王D.盘庚【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

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法治”是指法家思想;选项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0年,秦朝已经建立,秦始皇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竹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解析: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B选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A选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C选项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特点是造型奇特。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后期,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D选项符合题意;桀,夏朝的亡国之君,A选项不符合题意;汤,商朝的开国之君,B选项不符合题意;周厉王,西周时期的暴君,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人文初祖”,而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A选项符合题意;尧,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B选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西汉鼎盛时期的皇帝。

C选项不符合题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国。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

8.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由题目中爷爷的话“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于道家著作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关于百家争鸣,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及其观点。

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道家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9.D解析: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故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廷尉为主管司法的官吏,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年是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夏商覆亡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个国王都实行暴政,贪图自己享受,盖豪华宫殿,对百姓无休止的奴役,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从夏商的灭亡可得出教训,国君要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从选项中可看出A、B、C、D四个选项中,D最符合题意,所以选D。

14.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

先后为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选项A少了一个战国,选项B 少了一个西周,选项D少了一个春秋。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1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

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