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写作11
毋庸置疑,“打拐”离不开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共同 努力,但在“打拐”过程中,民众的非专业行为是 否涉及侵犯人权。行乞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以及法 律对“禁乞”是否有更大可完善的空间等等问题, 都值得深思。媒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公 共事件的促进、辅助作用,不能因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而对“打拐”行动进行一哄而上的报道,避免一 片赤诚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从个案中跳出 来,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的思考,完成“打拐”到 “反拐”的升华;更要明确“随拍”只是互联网时 代民众参与社会事件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解决问题的 终极方式。
微博写作:迈向人性与正义
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成为了一起全民关 注的公共事件。事件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 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经社会名人和热心网友不 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各方媒体的跟进 与关注。不仅有大量民众参与街拍,还有多个慈善基金会参与 进来,以求建立数据库和培训志愿者,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 查核实,公安部以及许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明确表态支持这样的 民间行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还表示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 案。各种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力量,微博 促成政府与民间行为的合力,共同推进“打拐”行动的发展。
昆明南屏街路口,三名孩子,旁边 有大人监视,不敢好好拍
4月2日下午5点整乌鲁木齐劳动街南 湖家乐福对面车站旁 一名中年男子 抱着两三岁的孩子边唱歌边乞讨 音 响的声音很大 可怀里的孩子睡的很 沉 怀疑已经被喂了药 不远处有一个 背着相同设备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 估计是同伙
今天下午在广东省潮州市新桥东路看到一小孩牵着骆驼,一路下跪在各店乞讨, 旁边还有一大人跟着,没敢正面拍摄~~不知是不是被拐儿童
“微博打拐”,是微博传播史上值得铭 记的事件。除技术成分以外,它更多 的是折射出人性与正义的光辉。我们 有理由去期待,微博能在更大程度上 为我们民主社会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 献。
另外,对待社会问题,网民言论和意 见的表达多数以个体行为存在,或者 表现为在网络意见领袖作用下的多元 观点交织,其中也不乏违背社会主流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观点。
在“微博打拐”活动中,多位社会名人、官 方机构、社会团体有序地自发组织,并号召 网民积极响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起公共 事件中,微博也逐渐成为舆论引导的一线阵 地。特别是去年全国“两会”以来,随着越 来越多的权威机构、专业媒体、政府部门开 通了官方微博,及时掌握舆论风向,发布权 威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新浪微博的“孩子回 家!”儿童救助寻子平台中,公安、司法等 部门就正是通过微博的有序组织,通过这个 集合平台发布最新权威消息,降低了信息传 播的不确定性。
例如,重庆某位用户在微博上发文:“@随手拍照解救乞 讨儿童:在重庆解放碑 凌晨1点!!小孩冷得瑟瑟发抖!旁 边有个大人跟着。”文字只有寥寥30字,却发出了每个社会 成员心底的呼喊。文中配以拍下的照片:一名大约六七岁的男 孩,蜷缩在脏湿的街道上,身上只穿单薄的破旧衣裳,身边摆 放一个乞讨用的放着零钱的纸盒。微博一发布,便有无数热心 网友积极转发并呼吁、评论。有网友转发评论说:“大家不要 放弃他,请给他温暖的机会吧。请重庆看到这个孩子的人报警, 请告知警察的处理情况,让关心这个孩子的人了解进展,谢 谢。”类似的博文和评论不胜枚举,反映出在处理公共事务过 程中涌现的不可小视的民间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在督促、帮 助警方加大对“打拐”的重视与投入,而不只是袖手旁观。微 博也将舆论汇成大流,发出群众的声音,呼唤人间之大爱。
一、微博写作逐步指向人性 微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场地,难免 会出现反映非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博文 和言论,这是新媒体对意见的包容。在“微 博打拐”活动里,民众却显示出“一边倒” 的态度,强烈谴责拐卖儿童并迫使其行乞的 罪恶行为,也从实际行动中积极支援参与 “打拐”行动。截至目前,新浪微博中的相 关微博已有100多万条,其中的文字图片 言论,更是展现出无尽的人性。
在此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微博上的一句话: “微博本无善恶,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但微博 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变成人们的 一种生活方式。剥夺之,等于剥夺了人的生活,后 果严重。”于建嵘教授说:“实现民主自由的决定 性力量,也许就是掌握信息技术并具有批评和抗争 意识的中国民众。”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教授丛日云在微博上评论这次行动说:“实际 上,他(于建嵘)倡议的行动加强了微博的合法性, 使微博能够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对社会、平面媒体 产生更大影响。保住微博这个平台,每个人尽可以 做他认为更值得做、更显示自己勇气的事。”
“微博打拐”,更是用技术维护了人间正义。作 为新媒体的一员,微博在本次“打拐”行动中冲锋 在前,首先吹响了“解救乞讨儿童”全民行动的号 角。2月6日,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随手拍照 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被更多粉丝所熟知。微博粉丝 呈现爆发性增长,5天内该微博就吸引20多万名 网民关注,网友随手街拍乞讨儿童照片已近300 0张。但是,上传的乞讨儿童照片虽多,上网找孩 子的父母却很少,很多受害者家属都不知道微博这 个寻子渠道。随着传统媒体的火速跟进,不少失踪 儿童家长也纷纷运用微博进行寻子。在此,传统媒 介诸如央视、人民日报等具有全国公信力的媒体, 发挥了其核心媒体的引领作用,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三、微博生存与发展渐入佳境
(一) 从无序到有序 微博发展的初衷,是以“随时随地分享 新鲜事”和大打“名人牌”作为亮点吸引用 户,也因为互联网“把关人”机制的相对缺 失,用户素质参差不齐。在突发事件中,人 们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性,往往造成大量谣言 的滋生和蔓延。而微博因其短小精悍、传播 迅速的特点,难以交代清楚事件始末,容易 令人断章取义,有时可能成为谣言的散播平 台。
(一)引起共鸣:呼唤人间之大爱 能让社会力量这么快速地集结在一起, 首先是基于人的情感与文化的需要。拐卖儿 童,逼迫未成年人行乞,是人性之大恶。在 追求文明的社会里,失子之痛绝不只是零散 的个体伤痛,而是亲情伦理引领下的社会共 同情感。这是“微博打拐”最重要的情感、 伦理和文化的支撑。从人性、人情出发,以 人性化的写作手法描述最真实的情感和形态, 在这起事件中更能收到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一系列的媒介合力,充分体现了媒体对改变社会面 貌的巨大作用。在这项行动中,媒体显示出统一的 口径,各路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扎堆报道。作为发起 人的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发文指出:“谢谢媒体 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关注,但我希望媒体 特别是平面媒体降降温。这是一件长久的事业,需 要理智而有序地推进。我们近期将进行数据库建设 和解救规程的制订及志愿者队伍的培训,以更好地 保护孩子;并争取就乞讨儿童的解救和教护等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议案和提案,促进国家的制度建 设。”
(二)发起倡议:凝聚群体之爱心 拐卖儿童罪恶行为由来已久,我 们不难发现,自微博在中国兴起以来, 关于对失散儿童的“寻人启事”也偶 有在微博上传播,但只是停留在零星 的转发评论行为上,并未形成统一有 组织的行动。
1月25日,于建嵘教授开通@随手拍照解 救乞讨儿童的新浪微博,倡导以微博之力解 救乞讨儿童,数日上传上千张照片;@薛蛮 子、@邓飞等2月2日发起倡议,使“微博 解救乞讨儿童”的大行动不断升温。引用微 博女王姚晨的一句话说:“让微博之力汇聚 起来!带孩子们回家!”道出了每位“微博 打拐”倡议者的心声。名人效应在此时发挥 了重要作用,让“打拐”行动马上得到以几 何倍数增长的关注度。
在关于“打拐”的微博中,热心网友上传或 转发街拍乞讨儿童的照片,并配以简单的文 字描述地点和孩子外貌特征;受害者家属上 传失散孩子照片和失散过程。微博文本的 “微小”性,把强烈的助益之心和失子之痛 高度浓缩在短短的100多个文字和每篇一 张的图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能引起人 们心中的共鸣,让个体之痛,蔓延成社会的 整体之痛,引发社会大众对弱势群体和受难 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残害儿童之暴行的痛 恨憎恶。
另外,微博也加强了对信息的审核制 度建设,使微博减少了不良信息,这 是对自媒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把关。这 些都说明了微博已渐渐从最初的无序 迈向有序,尤其是对带有社会公益维 权性质的活动,各方力量从先前的自 在状态自为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力地 发挥微博的社会效益。
(二) 微博的社会维权地位逐步确立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充满未知与 曲折的过程,微博也一样。它在这次“微博 打拐”活动中显示出不同以往的作用,见证 了中国公民意识的成长,验证了民众智慧理 性的提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从多起 公共事件中吸收的经验,人民大众也逐渐意 识到微博的社会维权的强大作用,并能善用 这个作用参与社会事件和改变生存环境。
社会人士的切实行动也推动了“打拐”成为全民参 与的自觉行为。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在微博中写道: “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了……心里荡漾着无限温 暖与力量!我们的提案主旨已基本确定:1.立法 严惩;2.解救收容;3.开放福利院的创办规定; 4.提高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我们会一直乐观的 坚持下去……”表明全国政协委员将在今年全国“两 会”上就此提案,并着力于对相关社会福利事业的 改善。随着行动的进行,不少被拐儿童获得解救, 这与名人的积极倡议行动和社会大众的热心参与密 切相关。这一系列连锁反应,验证了社会力量的强 大与智慧——民众力量与公权部门强制资源的相结 合,使“打拐”行动朝着有利于“解救”方向进展。
微博作为一个集合平台,把民众无组 织的零散个人行为,通过发起倡议, 快速地凝聚成群体爱心大行动,参与 “打拐”行动,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责 任,而是我们每位社会成员的责任, 每一份微薄的力量,也能汇成群体合 力的大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微博打拐” :用技术维护人间正 义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随 着新媒体的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和社会影响力 不断提高,微博注册用户的数量急速增加, 微博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引导舆论的 力量。在过去一年的多起公共事件当中,微 博用其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快速 发布最新消息、声话图文并茂还原事件本貌、 评论自由反馈迅速),集合意见,给相关政 府部门以强大的民意信息,引起官方重视, 敦促有关部门合理解决事件,增强执行过程 的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