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证方法一、例证法一.学习重点:运用例证法,要把握好选例、叙例和议例三个环节。
二.写作盲点:1、有论无据2、以例代证3、只叙无析4、论据冗长5、文体不明(这些写法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三.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材料句④分析句⑤结论句(观点句)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
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
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
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
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
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
(结论句)。
议例的要求:定向深刻全面四.常见的分析说理法1.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例文解析观点:瞬间铸就永恒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观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
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
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
正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的天使,她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2.假设分析法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例文解析: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
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二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为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
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决不会有“606 ”的诞生。
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3.意义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有精练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
例文解析: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
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4.总结如何把议例推向深化正面分析,揭示实质(朝深处想)正面分析,揭示意义(朝大处想)正面分析,揭示影响(朝远处想)反面分析,揭示后果(朝反面想)五.课堂训练1.观点:知识就是力量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
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
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
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
”(请用因果分析法析例)2.勤能补拙。
就是就,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
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
(请用假设分析法议例)3.论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
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请用假设分析法议例)六、例文出入人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其意在告诉人们(材料与中心观点之间的过渡),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的收放自如呢?(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读过庄子《逍遥游》的人,有几个不被他那不受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所折服?庄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其他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他的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的精神。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文章“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为文为人真够洒脱的了。
不过深入其里而观之,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
文中描述的鲲鹏,虽说体形巨大,看似能够在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可是一旦离开了海面上急骤的狂风之力后,它根本就无法在天空中飞翔了。
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
“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
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第二、三段:写庄子之的人生境界)(自然由一例向另一例过渡)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
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
直到他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
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双例并列)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沟小坎。
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就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像庄子那样追求自由,享受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蝴蝶”,而少一些因钻牛角尖而痛不欲生的人了。
如果我们能像史铁生那样品尝人生,追求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地坛”,而少一些因争名夺利而苦不堪言的人了。
(后三段:审视现实,关照世人,警示自身)点评: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
作者表现出高超而娴熟的作文能力。
开篇引文题材料,巧妙地从中提炼出一个颇有见地的现点: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
并用一过渡句架一座彩虹,巧妙地将引论与本论沟通。
作者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解剖刀,直逼庄子和史铁生的灵魂。
庄子在严酷的人生中,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带来的困惑,超然物外,似乎寻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之路,但他“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
而史铁生在青年时就深陷痛苦的残疾深渊,怨天尤人,最终他还是真正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不仅如此,作者还审视现实,关照世人,警示自身,使论述更有力量。
文章入题自然,构思巧妙,论辩严密,言辞肯綮,对照鲜明,表现出深厚的语文功底。
七.写作训练1907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西姆一起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
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把他在院子里新栽的花留下了。
不久,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
我望着他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美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
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留给别人鲜花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快乐。
请以“我对快乐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二、引证法引证法: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
注意:引证一定要实事求是,所有材料必须有出处,有来历,经得起检验和核实。
注明出处同时也是一种文德。
对所引用的事理材料必须是科学的,决不可断章取义,还应和论点相统一。
如《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中,作者认为:“立志,并不是一次了事的,如果不是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坚持前进,立了志愿之后也可能又松懈下来。
”随即转述列宁的话对它进行证明,因而很有说服力。
在《〈鲁迅诗稿〉序》中,郭沫若引用了荀子的“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迷乎好其人”来阐述“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清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这一道理的。
有时引用的东西,可直接作为阐述某一观点的内容把它组织在文章中。
陈群在《理想的阶梯》一文中,论述“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一部分时,就引用了富兰克林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作者紧接着从反面说“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时,又引用了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名言的引用,从正面论说,证明论点,引用散文名篇,从反面说理,引人深思,告诉我们真正有理想的人,都是珍惜一分一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