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学生如雨露般的爱,让学生的个性在阳光下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初中生就像一棵棵苗子一样,需要老师用爱的温泉去浇灌,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不断的给学生关爱,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于是,就能促使他(她)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育没有了爱,整个教育事业就如一潭死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和讽刺挖苦,经常因此而体会到集体甚至社会对他(她)的否定和排斥,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产生怨恨的心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她)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她)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
二、给学生利导,让学生的个性火花喷发。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潜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如组织学生参加学艺竞赛活动,竞赛的特点之一是参加者都想尽可能争取优异成绩。
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胜”、“向上”、“不甘落后”、“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等心理特点,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坚持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初中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属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好方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立思考”,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体现他(她)们的人生价值。
三、给学生尊重,在亲切中发现学生个性的光芒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17年里,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给他(她)们尊重,才能更好的接近他(她)们,然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发现他(她)的性格特点,了解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性格也是一样,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要尊重的养分。
很多学生是模仿老师的为人去为人处事的,老师的言行、举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多给学生尊重,就像把人间美好的品格传递出去,让它永存在学生的心里。
对有“棱角”的学生,我们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
如果我们不考虑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感到委屈,并采取不听话、固执、粗鲁或孤僻、消极等形式进行反抗。
教师应注意初中生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的要求,平等相处,考虑他们的愿望与兴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完善自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四、给学生关注,让学生在受重视中将个性放飞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这一年龄段给他(她)们关注,会让他(她)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很受重视,就会有展现自我的欲望,关注学生是使学生张扬个性的好途径,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种耐心的期待,要引导他(她)们自己和自己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进步中充满自信,从而不断向前发展。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焦点往往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对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就“漠然视之”,对少数学困生更是轻视。
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于每一位学生,我们都要关注,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利用学生的上进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他们把事情做的更好,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
如在我的班里有个学生与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青年打得火热,抽烟、喝酒、骂人、旷课多、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不是说话就是拿小纸团丢同学总是静不下来,还经常和老师顶嘴,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我针对他好说好动的特点,对症下药。
班里有什么活动,就让他参与出点子;课堂上多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当他有独到见解时,便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有创新的精神。
这样,他不但能取得学业的进步,而且很快就改正了身上的毛病,身心发展也将更加健康,从而更多地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互耀团结就是力量,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学生的性格需要在集体中互相吸收彼此的优点,在集体中互相烘托,将个性互耀。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做到礼貌、大方、真诚,与同学伙伴和睦相处,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守纪律、有礼貌、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个性品质。
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自觉接受教育,如我和孩子们相处的这17年来,我们在课下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快乐的交流,在课下和孩子们在一起谈心得时,鼓励孩子们要大方的和别人交流,要加入到集体中去展现自我,通过经常交流和鼓励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气质的良好表现,21世纪不仅需要的是会合作的人才,而且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过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十分耐心,不可一日曝、十日寒,操之过急,要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个性的发展要建立在日常言行的不断积累上。
因此,教育不能轻视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群体同样具有内在的独特性,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应立足于这一事实,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人。
1.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希望。
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给我们创造了培养沃土,那我们应该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讲解敢于质疑和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或故露破绽,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多说,善于思考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
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见解多么荒唐,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历史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则要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则要尽可能教给他们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要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满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
第三、正确对待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历史教学的接受能力还是有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一刀切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就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分层教学就非常重要了。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全面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来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需要我们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
总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口号,应该逐渐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把握学生个性特征立足全班共同发展■彭青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目前的高中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经济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在不断的追求自我过程中与老师唱反调,传统的强硬化班级管理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本文强调班级管理者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扬其长避其短,立足与学生个性,促进全班共同发展。
班级管理是所有班主任心中的头等大事,班级管理的方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得当的管理方式,会使班级整体风气健康优良,班级呈现一种整体向上的趋势,而不当的班级管理,也许使学生反感,班级风气变差,整体一股叛逆的风气。
那么采用何种方式去管理高中班级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面的促进全班的发展呢?关于班级管理,许多班主任都有过尝试,通常用的方法有任命和选举班级干部。
然而依靠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往往有其弊端,过度强硬的学生管理,会造成班级干部和其他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全班学生的压抑;而且现在90后的学生个性十足,不会服从同年龄的班级干部的命令,甚至会集体对付班级干部,这对班级管理很不利。
班级干部的选举任命方式往往使学生群体能力强的更强,弱的却没有大的机会去训练。
这种弊端下又出现了轮流方式,立足于管理好学生的同时去锻炼学生的能力,然而这种方式却往往忽视了各个学生本身各方面的差异,很难去针对性的培养。
因此针对于新时期个性十足的90后学生群体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适当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与以往的权威,以平常心与学生交流,以身作责,针对个性和能力因材施教,促进全班共同进步。
一、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今的高中生都是“90”后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叛逆的性格较以往的学生严重,而且对应的“70”后的家长相对于以前的家长,更多的时间忙于生计和事业,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因此老师要分担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任务。
交流过程是一种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心声,寻找管理好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何有效与学生交流?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放下教师的权威和架子,应该与学生以朋友的地位进行平等民主交流,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这里许多时候,我们再也不能严厉的强行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做出改变,应以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怀的同时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