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知“老王”,懂“愧怍”——《老王》优质课课堂实录《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同时编入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中。
《老王》一文的末段是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有高度,有气势,耐人寻味。
围绕“愧怍”,各路名师大做文章,各类文本解读及课堂实录常见诸语文报刊,但总感觉对这篇课文挖掘有余而设计不足,教学过程老师灌输多、学生理解少,老师个人解读多、学生主动品味少。
解文深,还得教学巧。
作为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解读和教学如何相得益彰?如何更贴近学生的原生理解,巧妙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走近作者?笔者通过反复的阅读,精心的设计,也借鉴窦桂梅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理解,认为以朗读来理解文本,以朗读来体味情感可以成为七年级的学生来理解本文的有效抓手。
一、初识“老王”——朗读就是理解师: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今天就让我们像读题目一样,细细地朗读这篇名家名文。
(板书:朗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师:多年后,当“我”再一次回忆起往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回忆老王的?生:“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屏显】师:注意“愧怍”的读音,再读生:愧怍师:愧怍就是惭愧、羞愧,就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不安。
批注下来。
我们先不谈愧怍,先来思考,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呢?生:老王是不幸者,杨绛是幸运的人。
师:是吗?老王是不幸者。
那好,让我们读一读文本,感知一下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生:老王是不幸的。
从文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他感叹自己:——生:人老了,没用了师: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老王很不幸,生活的很不好,是个孤苦,无依无靠的人。
师:你很敏锐。
他的苦不仅于此呀,回到文中再去看。
生:“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师:身有残疾。
怎么瞎的?生:有人说他年轻时不老实,得了恶病,瞎的师:都已经瞎了,竟然还有人说风凉话,唉!不幸的老王呀。
生: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塌败的小屋”中师:居住条件差。
大家注意到了吗?当我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他是如何回答的?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再来读。
生:住那儿多年了师: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奇怪呀!你发现了吗?生:老王认为那里只是住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家生:我认为家不只是住的地方,而是应该亲人相伴的地方,而老王是没什么亲人的,所以在他看来那只是他住的地方。
师:家应该是心灵的避风港,是可以得到安慰和关心的地方,这些老王没有!“住那儿多年了”字字饱含的孤苦无依的老王内心的酸楚。
老王的结局如何?生:死的很惨,“埋在什么沟里”。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生:死无葬身之地。
师:文中说了老王是回民,对于回民来说,死后是要带着洁净的身体去拥抱他们所向往的天堂的,而老王居然被埋到了沟里。
生得如此狼狈,死得又是如此屈辱,老王的一生可谓不幸至极。
(师结合学生回答指导朗读和文意,并板书出“不幸”、“苦难”) 师:然而,老师觉得老王又是幸运的,他在活着时,得到了作者一家的关照。
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读出文中的语句。
生:“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句话你读到杨绛对老王的关爱了?生:“我”常坐他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而且“我”还和他说着闲话。
师:你的回答挺有意思,“闲话”是多余的、无聊的话,你怎么就觉得作者是在关心老王呢?生:对于像老王这样孤苦无亲的人,跟他说说话就是对他的关心,是对他精神的最大安慰了。
师:你的见解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那同学们,如果我们现在再来读题目,你会这样读?生:老王师:读出来一点同情。
生:老王师:读出了一些怜悯。
“老王”后面可以再加一句话生:老王,你真不容易啊!生:老王,你真不幸啊!生:老王,我们都应该帮助你呀!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对人物的理解就跳到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看到老王的不幸、苦难的一生,我们也读到了杨绛一家的善良。
我们更发现了通过朗读获得了理解,也可以说——朗读就是理解。
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身,在那个苦难的时代中苟延喘息。
确实,“老”已是人生的憾事,一贫半盲,孤苦伶仃,病如残烛,更足以让我们为这样一个羸弱悲惨的小人物掬一把同情之泪。
要懂作者之“愧怍”,就必须深刻感悟文中人物的不幸。
想象并变换“闲话”,还原人物对话,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体会感情,文本背后的东西就会渐渐浮现,而且教学开场就快速地建立了阅读文章的情感氛围,学生对年代有相隔的小人物的苦难就有了真切的同情与感动。
如,“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几句闲聊,就可以读出深意。
“那儿”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实则蕴含孤苦贫寒之深痛,看似闲聊而过,却不能不让我们心酸。
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找到闲话,从闲话中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的善良,作者一家人的善良与温暖。
而这些教学环节都是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孩子体味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抓住对人物看似闲笔的描写,细细的读,人物就活起来了。
二、读懂“老王”——朗读就是发现师:是啊,杨绛一家在那个年代也是不幸的呀,可是他们却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着老王。
不幸的老王又是怎样做的。
师:你朗读的是老王为“我”送香油鸡蛋的样子,瞧这副模样,真可以称得上是病入膏肓。
咱们好好读读人物的外貌。
把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读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镶嵌的意思是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
这里为什么要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呢”?生:说明了老王当时的身体虚弱,他已经不能站着了。
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老王身体的极度虚弱生:形象地写出了老王重病在身、身体僵直的样子,也暗示了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不久于人世的老王那羸弱的样子。
继续读文章。
【生读“我”与老王的对话】师:好文,要老老实实地走进去,逐字逐句读。
先让我们细读第一句——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注意,是“吃惊”地说,体会“啊呀”的读法,再来。
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有什么体会?生:我很吃惊老王病的这么重了,因为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老王了,不知道老王已经病的这么重了师:是啊,没有想到老王的病重,更想不通老王病的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会到自己家里来。
再读,读出吃惊和疑惑。
生: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师:老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生:“嗯”师:“嗯”是包含着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是病的太重,说不出话来了。
师:是啊,他是拖着残躯来的呀,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的呀!继续读生:“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师:老王送给我多少个鸡蛋?生:十个、二十个。
师:“二十”这个数目不大呀,为什么数不清呢??生:因为他很感激,感激是没法数的。
生:因为老王送来的不仅仅是鸡蛋,而是他的心意和情意,而情意是没有办法数清的师:你理解地真深刻。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作者记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鸡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情谊。
这份情谊无法用冷冰冰的数字表示。
继续读生: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师:“强笑”是什么意思?生:“强笑”一词,用的非常准确,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生:我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对于老王所处境地十分同情与惋惜,甚至有一些悲悯。
但作者不忍让老王辛苦赶来却看到自己悲伤的神色,所以强笑着对老王说话师:杨绛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一句生: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师:老王为什么不吃呢?生:我认为老王辛辛苦苦攒下了香油和鸡蛋,不舍得吃,在他临死之前用这个来报答杨绛对自己的照顾。
师:我们对他好,他帮我们送送冰,送送人就好了嘛,为什么临终还要给我们送来香油和鸡蛋呢?师: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才积攒下这鸡蛋和香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为什么要给我们呢?生:因为我们对他比他的侄子还好师:也就是说,在他的眼中他的侄子和我们谁才是他的亲人?生:杨绛一家师: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啊!杨绛尊重他,理解他。
所以老王也是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同学们,那时的作者一家就像患了瘟疫一般,别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老王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诚心、真心相待,把在当时极其珍贵的香油鸡蛋临死前送给作者,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生:知恩图报生:金子般的心生:老王是个善良的人师:老王是个善良的、知恩图报的,有金子般的心的好人。
(板书)继续读师:前面通过朗读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理解,现在进一步的朗读我们又发现杨绛在他尽心帮助老王的背后也有那么不幸的遭遇;我们也发现了老王不仅仅是不幸的,他更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的心;我们更发现,我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关爱、尊重!(指板书)如果前面我们说朗读就是理解的过程,现在我们还可以说——生:朗读更是发现(板书)师:是的,同学们。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朗读来理解人物,品味主旨,希望这种读书的方法对大家以后的语文学习有用处,请你把它标注下来。
散文以表现性灵与内心见长,看似浅白平淡的散文,作者的心性与情感往往深蕴其中。
杨绛先生以沉静淡定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一些往事,展示了老王一生大致的际遇,唯独写他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的肖像和语言是如此细腻逼真。
惜墨如金的杨绛极尽描摹之能事,甚至是用直白到不近人情的笔法去展示这个凄苦的底层人。
这让彼此的话语很直观地很具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说话时的表情神态都如在眼前。
这段对话,让作者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再追忆”,对作者“愧怍”情感的触发起了决定性作用,值得师生们细细品味咀嚼,一读再读。
老王拼着余生的力量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是把善良、温暖、渴望做最后一次传递。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此时此境下唯有的这句最朴实的表达让我们唏嘘于浑浊天地间仅有的善良与温暖,也会让我们渐渐读出日后想来的自责与惭愧。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