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物理基础
不规则,多呈折线或锯凿状。断面凹凸不平,粗
糙度大,破碎带宽度变化大,且易被岩脉、矿脉
充填,有时并有岩浆沿之入侵。张性破裂面常常
具有含水丰富,导水性强以及剪切强度高等特征
结构面的力学成因类型
剪性破裂面:是由剪应力而形成的,破裂面
两侧岩体沿破裂面切线方向发生有不同程度的
滑错位移。具有擦痕、共轭性、规律的位移方
变形性、渗透性,力学上的连续性及岩体应
力分布等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很多情况
下,软弱面是岩体力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控制 因素。从本质上说,软弱面使岩体变得更加 软弱,更易于变形而且表现为高度的各向异 性。
三、岩石的不连续性、非均匀性、各
向异性和渗透性
岩石的不连续性
岩石中普遍存在的结构面,无论是物质分异面还是物
性质差
物质组成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碎屑岩的力学性质与胶结物成分的关系:
强度上:硅质>铁质>钙质>泥质
泥页岩的粘土矿物组成
蒙脱石
伊利石
粘土矿物
绿泥石
高岭石 伊蒙混层
力学性质
• 蒙脱石含量高→软,易变形,易水化
• 伊利石含量高→硬脆,不易变形,不易水化
二、岩石的组构特征
2 岩石的结构
sat=msat/V sat)和天然密
度(ρ )之分,在未指明含水状态时一般 ρ =m/V
常见岩石的密度
密度 岩石名称 花 岗 岩 闪 长 岩 (g/cm3) 2.52~2.81 2.67~2.96 岩石名称 石 灰 岩 白 云 岩 2.37~2.75 2.75~2.80 密度(g/cm3)
辉 长 岩
积之比称裂隙率。
孔隙度与裂隙率含义相同,孔隙度多用于松散土、 石,裂隙率多用于结晶连接的坚硬岩石。 一般岩石的孔隙度在0.1-0.35之间
岩石的物理性质
孔隙比: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称 岩石的孔隙比(多以小数表示) 孔隙比和孔隙度可以互相换算:
n e 1 n
e n 1 e
1. 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2. 结构面的规模与分级 3. 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一)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地质成因类型
原生结构面 构造结构面 次生结构面
力学成因类型
张性结构面 剪性结构面
结构面的地质成因类型
1. 原生结构面: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软弱面
岩浆岩的流动构造面、冷缩形成的原生裂隙面、侵入
所谓软弱面的力学成因类型,是指按照形成破裂面 的破坏应力的不同,所划分的破裂面的类型。根据 野外观察到的事实、大量岩体力学试验的结果以及 莫尔库伦破坏理论的分析,认为岩体的破坏只有剪 切破坏和拉断破坏两种类型。破裂面的力学成因, 应划分为剪性和张性两大类别。
结构面的力学成因类型
张性破裂面:是由张力形成的,在破坏过程中, 破坏面两侧岩体仅沿破裂面法向发生分离位移。 张性破裂面,一般张开度大,连续性差,形态多
辉 绿 岩 砂 页 岩 岩
2.85~3.12
2.80~3.11 2.17~2.70 2.06~2.66
片 麻 岩
片 岩
2.59~3.06
2.70~2.90 2.75左右 2.72~2.84
大 理 岩 板 岩
岩石的物理性质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多用
百分数表示)。
裂隙率:岩石中各种节理、裂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
m w1 Wa 100% mw2
VVb dWa nb 100% dWa V w
(2)饱和吸水率
岩石的饱和吸水率(Wp)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压力为 15MPa) 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 (mw2) 与岩样干质量 (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
Wp m w2 1 0 0% ms
向以及断面比较光滑,是剪性破裂面共有的特
征,也是鉴定剪性破裂面的主要依据。
下盘上升
上盘下降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三)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体性质的影响
1. 产状
2. 连续性
3. 密度
4. 张开度 5. 形态 6. 充填胶结情况 7. 组合关系
软弱面的影响
岩石软弱面对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如岩体强度、
本次课的课程提纲
一、岩石的组构特征
二、岩石中的结构面(软弱面) 三、岩石的四个性质 四、岩石的物理 五、岩石的水理性能
二、岩石的组构特征
1 岩石的物质组成
硅酸盐类矿物
粘土矿物 组成岩石的矿物 碳酸盐类矿物 氧化物类矿物 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着岩石的力学性质
物质组成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岩石的结构:岩石内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排
列方式及微结构面发育情况与粒间连结方式等反映
在岩块构成上的特征。其中,粒间连结分结晶连结
与胶结连结
颗粒大小 颗粒形状 排列形式
强度: 粗粒<细粒 强度: 粒状、柱状>片状>鳞状 强度: 等粒>不等粒
二、岩石的组构特征
2 岩石的结构
微结构面:指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或矿物颗粒间
cw KR c
cw)与
岩石中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大开空隙 较多,岩石的软化性较强,软化系数较小。
KR>0.75,岩石的软化性弱,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式中: Kd --单向裂隙(1/m)
d -- 结构面间平均间距(m)
岩石的不连续性
b、平面裂隙率
平面裂隙率KA是指岩石单位面积上诸裂隙所占有的面积总
和,亦即
式中:
li -- 第i条裂隙面长度(m);
ti -- 第i条裂隙面的宽度(m); A -- 性
不均匀性是指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空间位置不同
碎屑岩
二、岩石的组构特征
岩石的主要胶结类型:
基底型:彼此不发生接触的矿物颗粒埋在玻璃体重, 这种情况下胶结程度很高,岩石强度与胶结物有关 接触型:仅仅在颗粒的接触点存在胶结物,这种胶结 程度低,岩石强度也不大 间隙型:矿物颗粒彼此直接接触,而颗粒的孔隙被胶 结物充填 溶蚀型:胶结物不仅充填在矿物颗粒之间,而且进入 到矿物颗粒本身中,胶结强度很高。
如风化裂隙面、卸荷裂隙面等。风化裂隙面发育深
度不大,方向紊乱,连续性很低。但可降低岩体的
强度和变形模量。卸荷裂隙是由于卸荷作用引起岩 体在垂直于卸荷自由面方向发生伸长而形成。卸荷 裂隙面基本上平行于岩体卸荷自由面。一般来说, 次生结构面主要影响地面附近岩体的稳定性。
结构面的力学成因类型
这里所说的结构面是指岩体中的破裂面而言
岩石径向渗透性试验原理
径向渗透试验时,其渗透系数计算
式中 P-试样外壁上的水压力(KPa); L-试验段(小孔)长度(m); R1-试件内半径(m); R2-试件外半径(m); π-圆周率。
四、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和土一样,也是由固体、液体和 相组成的。 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由于三相组成的相对比例关 系不同所表现的物理状态。 气体三
质不连续面,都会使结构面两侧附近的岩石物理力学 性质呈现不连续变化。 对于裂隙性岩石,通常采用裂缝率作为定量评价岩石
被裂隙切割后破碎程度的指标。
岩石的不连续性
a、单向裂隙(或裂隙频率) 单向裂隙指一组结构面的法线方向上每单位长度(m)内, 法线与结构面的交割数目,以Kd(1/m)表示。即单向裂隙 率的倒数为成组结构面之间的平均间距,以d表示:
A)基底型
B)间隙型 C)接触型 D)溶蚀型
二、岩石的组构特征
3 岩石的构造
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组成成分在空
间上相互排列及所占的位置。
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
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构造 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
三、岩石中的结构面(软弱面)
结构面就是岩石内具有一定方向性、延展性 较大、厚度较小的两维面状地质界面,包括 物质的异面和不连续面(如层理、断裂面等)
一般硅酸盐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 石、橄榄石(粒状)及云母和粘土矿物(片 状)等
含硬度大的粒状矿物愈多,岩石强度高-花 岗岩、闪长岩、玄武岩
含硬度小的片状矿物愈多,岩石强度愈低- 粘土岩、泥岩
物质组成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碳酸盐类矿物主要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类,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决于岩石中的CaCO3 及酸不溶物的含量 CaCO3含量愈高,如纯灰岩、白云岩强度高 泥质含量高的,如泥质灰岩、泥灰岩等力学
这类软弱面除了已经胶合者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脱开的
规模较大的,多充填有厚度不等、类型和连续程度不同 的充填物,其中大部分已泥化,或者已变成了软弱夹层
就一般情况而言,除了部分构造裂隙以外,大部分构造 软弱面的特性都很坏,强度多接近于岩体的剩余强度, 往往导致复杂。
结构面的地质成因类型
次生结构面: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软弱面
而异的特性。分析现场岩体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综合性的统
计特征--偏差系数V(%)来估算岩体的不均匀性,即:
式中:
x --各观测值xi的算术平均值。
σ--标准差估计值。
式中:N -- 试验观测点(次)数。
岩石的各向异性
岩石各向异性是指天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空间
方位不同而异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强度及变形 特性等各方面。在天然岩体条件下,使岩体具有各 向异性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岩石内普遍存在着层理、 片理、夹层和定向裂隙(断层)系统所致。目前在
实际工程中对于成层岩体往往考虑其平行于层理和
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差异性。然而对于不具有层理的 岩体,则把它视为各自同性体。
岩石的渗透性
有压水可以透过岩石的孔隙、裂隙而流动, 岩石能透过水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渗透性。不 同岩石或裂隙性不同的岩石的渗透性不同, 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系数K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