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暴君”“贤君”之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一种事物或现象尚未被人们认识、战胜时,那就是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在过去了几千年,经过了祖祖辈辈心血和汗水频频付出后,那巨大的代价必然会换来数千年来数亿人意外的惊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雨年轮,是一幅浓墨重彩的长卷帛画,有人在泼墨挥毫,有人在画前留恋,每一段都是一个故事,历史更迭,人间百态。
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随着先人的足迹走进那烟尘岁月,我们似乎看到帝王将相一个个朝我们缓缓走来。
将时光定格倒回2000多年前,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那段激荡的岁月。
两千年前,始皇赢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其雄才大略令后世之人肃然起敬,也正因为他的雄心和权力,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新局面。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平定六国统一了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称自己为始皇帝——秦始皇,他希望大秦帝国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为了加强强大的帝国统治,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统一,文化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500余年的战乱局面,使得当时的大秦子民生活安定、富裕。
通读史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勉、鲜活的帝王形象浮现在大众的面前。
勤勉皇帝每天批阅奏章十多万字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意思是说:秦始皇事必躬亲,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和奏折,每天都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就不休息。
“衡石”,是古代一种称量的标准,“石,百二十斤”,也就是说“一石,等于120斤”,即每天秦始皇要批阅的奏章多达120斤。
秦时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换算过来也多达60斤。
那时候的公文一般都用木简或者竹简书写,60斤的文书,正常情况下可以书写十多万字。
每天阅读60斤奏章的工作量,再加上需要思考和批阅,这是异常辛苦的一件行政事务,但这只是秦始皇日理万机中的一部分而已,并且白天还要处理大量的其他朝政事物。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他称帝的十一年期间,有五次全国性的巡行视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每次全国性的巡视“短则二、三月,长则年余”,虽然贵为帝国皇帝,也只能坐在木轮的马车上日复一日地长途跋涉,一路颠簸,疲惫不堪,但是,秦始皇坚持了下来。
这个皇帝用他的勤勉打造出了大秦帝国的强大。
依法治国秦律佐证秦始皇并非暴君在人们印象当中,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秦朝的法律也是残酷无情。
实则,秦朝以法家治国,“法治”“重刑”确实是秦律的基本特色。
从商鞅变法到秦朝建立秦国法律,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历史演变过程。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中,首次发现大量记录秦律内容的竹简,以一万七千字的篇幅(仅为秦律的一部分)记录了从农业到手工业、从政治到经济等很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达到了《荀子·强国篇》所说的“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即安闲而又治理得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这便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在秦帝陵中也发现了象征廷尉官署的陪葬坑(廷尉是秦朝掌管刑法的官员),设置廷尉这一官职就是要依法治国,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秦始皇以完备的法治建立了一套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他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百代行秦政”。
自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这三十七年的时间里,《史记》中没有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对六国王室屠杀灭族,只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防止六国的贵族、富商发生复辟、分裂活动,便于对六国上层人士的管理,并没有对六国的大臣、将军、地方官绅进行屠杀。
秦始皇所谓的“暴君”行为,相较于后代皇帝的杀伐手段来说,已经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商鞅变法“授田制”秦始皇让农民拥有了土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继续孝公变法的基础上,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16年强制要求农民上报自己所种植的土地面积,将原有的“王有”土地制变为“国有”土地制,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并缴纳税赋,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以及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的“授田制”,让处于“授田制”下的农民成为自己土地真正的主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措施,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历史功绩。
心系社稷秦始皇的“诗和远方”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历时两年半),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驰道的修建不仅有利于巩固边防,同时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与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巨大的作用;公元前212年又修建作为军事通道的直道(历时五年),秦直道是秦始皇以战止战军事思想的产物,彻底扭转了先秦以来中国北疆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不仅加快了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中华文明增加了包容性而更加博大精深,同时,秦直道直接导致的匈奴西迁,还改变了世界民族的分布格局,进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轨迹。
公元前215年前后,匈奴猖獗,为抵御外侵,稳固江山,秦始皇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使用了近百万人力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成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勤勉治国秦始皇的养生之道秦始皇在他执政的26年中,他先后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当天下初定后,年轻气盛的嬴政一心想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是让大秦帝国更加强盛;二是寻求长生不老之方。
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王,中国古代皇帝事必躬亲的法令规矩是由他开的先河,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勤勉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执政期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白天处理各种朝政,晚上批阅奏折、文书,可谓精力、体力全面透支,经常会出现白天精力不济体乏困顿、晚上辗转反侧、噩梦连连难以安睡的情况。
对于秦始皇的身体状况,尉缭有一段描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挚鸟鹰”,即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病的一种特征;“豺声”表明有气管炎。
可见,秦始皇从少年时起就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身体素质极差。
登上王位后,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统一天下后,又骄奢淫逸,纵欲无度,使多病的身体过早地衰落下来。
可以说,由于疾病缠身和无节制地消耗,秦始皇的身体非常虚弱。
秦始皇的御用太医们为了让秦始皇能有一个健康身体,经常给秦始皇服用各种养生补品,但是收效甚微,秦始皇召集全国数万术士到咸阳,为其炼制丹药,以求身体康健、长生不老,却无一成功,为此秦始皇大怒,坑杀了一大批的术士。
秦始皇由于疾病缠身,非常重视医学,每日上朝“常有侍医携药囊随行”。
一日,贴身侍医夏无且给秦始皇请平安脉后,在咸阳宫遇到从巴郡枳县(今四川涪陵)来觐见秦始皇的巴寡妇清(巴寡妇清作为当时南方著名的大工商业主,其家族因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对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给予过巨额资助,并给秦始皇墓的修建提供过大量的水银,秦始皇十分看重她,尊其为“贞妇”),夏无且得知这次巴寡妇清给秦始皇奉上的贡品中有来自巴蜀之地的茶叶后,欣喜若狂,因为他潜心研究的养生汤中恰好缺少一味臣药——茶叶。
茶叶在秦汉时期是作为一种神奇药材使用的,由于产量低,每年由巴蜀和云贵之地上贡,是只有皇帝才能御用的珍贵药材,或者是由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外交使节。
夏无且回到太医院后,将自己经过数年才潜心研究出来的的养生方再次拿出来细细揣摩,根据中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理,精妙配伍,君药选用长白山人参5钱、华山茯苓3两、上郡(今陕北)酸枣仁3两,臣药选用巴蜀绿茶3两5钱,三碗水煎成一碗水,香气扑鼻,汤色金黄,趁热服用后,不消片刻立即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夜晚入寝前,又将此放凉的汤药服用一碗,心神俱宁,整夜安睡。
次日,夏无且将此汤药呈给太医院的太医令徐福(此人后来率领千名童男童女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并将药效告知徐福,徐福半信半疑,连续服用了此汤药数日后,深感:热饮可醒脑提神,凉饮又可宁心安神,确属调养精神之上品良方。
于是,徐福亲自配药煎煮,在秦始皇早朝下来后奉上,秦始皇趁热饮用两碗后,倍感神清气爽,脑清神明;当晚,在秦始皇劳累一天后,徐福又给秦始皇奉上了一碗清香悠然、沁凉心腑的汤药,秦始皇饮后感觉心神俱宁,倦意袭来,一夜无梦。
第二日醒来,秦始皇感觉自己精神倍增,立即召来徐福询问:“汝给朕饮用的是何仙汤?”徐福答曰:“人参茯苓汤。
该养生仙汤为夏无且献给皇帝。
”秦始皇听闻大喜过望,逐召夏无且上殿觐见。
夏无且跪见秦始皇后,逐将该养生仙汤的原理、功效一一回禀给秦始皇:人参茯苓汤,其中君药选用了长白山人参、华山茯苓、上郡酸枣仁,君药之一的长白山人参为“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百补之王”,是“滋阴补气,扶正固本”之极品,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主补五脏,有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效,可治劳伤虚损等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君药之二用的是有“四时神药”之称的华山茯苓,二八月间攀华山、下谷底,于松树下挖出“形极大”、“状若寿龟”的茯苓,皮黝黑,内紧白,去皮、切块后阴干,茯苓又云茯神,善安心神,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君药之三为上郡酸枣仁,酸枣树喜向阳、干燥,上郡土地为黄土,少雨,日夜温差大,霜期长,是其生长的适宜区域,上郡酸枣仁的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之功效尤为显著;另,酸枣仁更有一神妙之处:“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同时配伍臣药巴蜀绿茶,可大大提高君药的药效。
夏无且又曰:臣选用这四种药材为吾皇熬制的养生仙汤,热饮可解皇帝白日体乏困顿,凉饮可使皇帝宁心安睡,常饮此养生仙汤必可使吾皇元气大增、精神饱满、健康长寿。
秦始皇闻后大喜,下诏:夏无且由侍医晋位至太医丞(官位仅次于太医令,为秦王宫太医院的第二长官),每日伴朕上朝,并重赏黄金200镒(镒,秦朝重量单位,1镒等于24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