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课件
1.儿童中心论
批评传统教育只是自上而下地把成人的
标准、成人所指定的教材与教法强加给正在
生长的儿童,超过了儿童经验的范围:“学
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
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
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主张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
为教育的主宰:
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中心的 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 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 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 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 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 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论文集)
3.思想渊源
实用主义哲学:皮尔斯-詹姆斯-杜威,真理
论上体现为工具主义,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本能论心理学
社会学:人性论(利用利他倾向),庸俗进
化论(改良主义),民主观
思想渊源:西方历史上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
尤其是卢梭;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如孔德。
二、教育中的“双中心”
强调经验过程中的人的主动性。
儿童经验的改组具有两点意义:一 是增加经验的意义,即使儿童认识到过 去未曾感觉到的事物的联系,,二是提 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四、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 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我们探讨教 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 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强调过程内在目的并不否认社会性目的。
杜威理想中的人应具备这几方面素质:
➢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
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
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能说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
➢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服务社会的精神;
的圣战过程;教育方法论的中心必须从教师
方面转移到儿童方面。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理论中的经验首先克服了经验与理性
的对立,经验不再是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
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身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其次,拓宽了经验
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
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包括知、经验等。第三,
2.社会中心论
要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教
育要以社会为中心。
要把儿童训练成社会的成员,要用为
社会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以有效的自我
知道的工具。并认为,实现了上述这一切,
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
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现实的生活;
系到儿童已有的经验,并且和儿童的学习兴趣、兴
趣相吻合。
2.思维步骤与教学方法
人的思维的五个步骤:
疑难情境
确定疑难
提出解
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一假设能解
决问题 通过实验验证与修改假设。
教学法的要素、教学阶段:
(1)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 境”,即令其产生兴趣的一些活动;
(2)在这种“情境”里面产生促使学
➢
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
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
五、课程与教学思想
1.课程与教材
儿童已有的经验是教育过程的起点,包含在各
门学科中的事实和真理是教学过程的终点,起点和
终点之间没有鸿沟。
儿童自身的经验中,早已包含着可以组织到系
统化的课程教材中去的事实和真理等因素,而编排
得当的教材在介绍人类系统的事实时,必定也会联
杜威的教育思想
伟 大 的 教 育 家 杜 威
一、生平与思想渊源
1.生平
1859-1952,美国教育家。
出生于美国富蒙特州的一个小镇,父亲
是零售商。
早期关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黑
格尔、詹姆斯)
1884年,以《康德心理学》获得博士学
位。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
1894年应聘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
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
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其经验
不断改组改造的活动而得意完成和实现的。
教育即生长的含义
以生长论为基础,杜威强调正确的教育
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应当提供机会让
儿童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要求教育不
是单纯的灌输,而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
力,使之成为儿童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
2.将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为学 校道德之三位一体。
3.将“关于道德观念”与“道德 的观念”区别开来。
七、教师观
教师是向导及领袖。 教师的工作在于查明儿童内在活动的需求,顺
而导之并联系活动,为它们提供适当表现的机会。 教师还要注意排除情境中诸如寻找材料和太细
致的准备工作等过分困难的因素。 教师必须避免使其方法过易,其计划要有足够
1.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在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
为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所希求的是过
程内在目的,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
的目的。
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
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
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问题的关切。
2.著作
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1899年《教育与
社会》,1902年《儿童与课程》,1909年《教育
中的道德原理》,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
1915年《明日之学校》,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
育》,1938年《经验与教育》,1940年《今日之
教育》(教育论文集),1946年《人的问题》
生长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联结的动态
的发展过程。
生长必须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依据。
四种冲动:表现在交谈、交际中的社交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冲动;表现在建造的冲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
兴趣;表现的冲动,艺术的本能。
儿童的生长应引导到习惯的形成,两种
习惯:一种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
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是“主动地调
的难度及障碍,使儿童的运动游戏和活动的意义 不断增加。
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
兴趣和需要,是校园成为乐园;
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
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
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的需要也符合社会需要,实质上是
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
2.教育及生长
习者思考的“真实问题”;
(3)学习者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
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
(4)学习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种种设
想,并加以整理排列,使之有条不紊;
(5)学习者将设想付诸实施,并检验
其有效性。
教学方法论的不足: ➢ 知识的地位问题 ➢ 认识的途径问题 ➢ 问题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六、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新个人主义。
育学系主任,关注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教育问
题。
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
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
信条》,这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纲领性著作。
1904年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大学
任教,直至1930年退休。1952年逝世于纽约,享
年94岁。
杜威研究教育问题的特点:起点高,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