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生平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二)基本观点
两种行为的区分:
反应性(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应答性)行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2.研究方法:
条件反射
习得性惧怕 习得性愤怒 习得性爱
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经典实验
被试:B.Albert 11个月
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
……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 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 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 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 ——亨顿:《心理学故事》
(二)基本观点
1.操作性条件反射——关于强化的作用
动物和人类往往重复导致愉快结果的行为,压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 2.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 消退 (3)强调及时强化
3.关于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 的概率的作用。
第六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第七期:精力充沛对颓废停滞 (中年期) 第八期:完善.5岁)
主要任务是建立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即“充分信任他人以及 自己也值得信赖的一种基本感觉。”(安全感)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双重渴望:获得支持和放手 允许孩子自由地探索,同时又能提供及时的帮助(自信心)。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准备与另一个体(一个友伴、配偶、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形 成一种新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第七阶段:繁衍对停滞(成年中期) 通过抚养孩子获得普遍关注,也可以通过其他具有建设性和 创造性的方式来化解。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成年晚期) 回想过去的生活,认为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或者 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生平
1856年5月6日
1860年移居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882年临床神经病医生 1886年结婚 1885年赴巴黎进修精神病学
此后弗洛伊德的发展有三个时期:
1895年《癔病研究》
1900年《梦的解析》
1920年《超越快乐原则》
1923年患口腔癌 1938年移居伦敦 1939年12月23日病逝
1902年 德国 法兰克福 1927年小学美术教师 学习精神分析 1933年移居波士顿 私人诊所 1939年入美国国籍
1944-1955年任教加州大学
1961-1970年哈弗大学任教 1970年退休
(二)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
3.运用摄影记录
评价
格赛尔强调成熟虽然只是表明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天
然的物质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成熟论过于注重基因规
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关注不足。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创始人—Freud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
Arikson
一、弗洛伊德的 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 心理发展观
1907年任威斯康星州立师范学校教师。
1908年任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教师,不久,调入耶鲁大学任教教育学助理 教授。 1915年获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53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建立了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 著作主要有《学期儿童心理发展》(1925)、《儿童发展研究》(1948)
二、基本观点
成熟势力说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 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发展是由 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二)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
机械唯物论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1)华生认为,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 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2)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3)华生的学习理论:条件反射
(三)对于儿童情绪的研究
1.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
非习得性惧怕 非习得性愤怒 非习得性爱
有关,与家庭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理论
观点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教育和儿童期心理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2.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他们之
间的矛盾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本能、现实化
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有助于改变传统心理 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是一个重大贡 献。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身上我们看 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 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他是 一个领袖……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 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 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 通史了。这里你便可有一个伟大的最好标准:身后 的荣誉。” 美国心理学史家 波林
(四)简评
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发展阶段上 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涵盖了 人一生的发展,比较早地对 成年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多维的。 从理论内容上 分析的重点从本能冲动的 无意识方面转移到了自我 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意 识方面。
第三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生理的剧变加之对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做出选择的压力,使之 对心理社会同一性产生怀疑。“我是谁”成为这一时期重要 的问题。 詹姆斯马西娅的四类同一性状态:过早闭合型、同一性迷 失型、同一性延缓型和同一性获得型。
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也是一个建构过程;
它们没有必然的好坏之分;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四种状态都可能经历过; 四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负强化(消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 概率的作用。
本我 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初级思维过程: 不能分辨满足需要的意向是否合理 自我是从本我分化出来的。 二级思维过程
自我
超我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 成熟儿童逐渐不需要外部的支持, 他们的超我扮演惩罚和奖励自己角色。
(三)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放的部位不一样,弗洛伊 德把这些不同的部位称为“性感带”。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对儿童的主动探索进行严厉惩罚的父母,会让儿童对自己天 性中的强烈要求感到“内疚”,而这种内疚感将会对这个阶 段及后续阶段产生持续的影响。(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如果很勤奋,儿童将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很自信 ,否则感到自卑。
第五阶段:同一性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一)生平
华生 J.B.Watson 1878-1958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发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 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0年被霍普金斯大学解雇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没有理论的具体 研究是盲目的, 而没有具体研究 的理论是空洞的 ——康德
理论派别
主要观点
1.生物进化理论(习性说) 2.精神分析理论 3.学习理论 4.认知理论 5.环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习性学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 行为主义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观点
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 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卢梭
Arnold Lucius Gesell 1880-1961
一、格赛尔生平
格赛尔(1880-196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1906年获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深受霍尔影响而开 始研究儿童发展问题。
可能性。
自我同一性的渐成发展阶段。
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 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八个发展 阶段,解决八对矛盾。
(三)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5岁)
第二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5-3岁) 第三期: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期: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春期:12-18岁)
开始产生恋母或恋父 情结
邋遢、浪费、无条理和 放肆;过于守秩序、爱 清洁、吝啬
扭曲的人格
性器期 潜伏期
3-6岁 6-11岁
注意力转向外部环境, 在异性周围感到不适, 儿童主要的活动是按 避免与异性的关系 照规则玩游戏,进行 其他日常活动 中心转移到对异性的 感情上;竭力摆脱父 母的束缚
两性期
12岁-
第一节:成熟势力说 第二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六节: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观点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
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即
固着与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