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7-7596(2011)02-0168-02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王秋菊决策思考(黑龙江省水利规费征收管理中心,哈尔滨150001)摘 要: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它们对世界各国及时而有效地组织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运作风险,考验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力。
目前,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我国都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转,文章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如何构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原则;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X 4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王秋菊(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高级会计师。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灾害形势严峻。
应急物流是救灾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则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
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它们对世界各国及时而有效地组织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运作风险,考验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力。
我国的应急管理,是以突发公共事件为对象提出的。
根据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6,突发公共事件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然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应急管理起步较晚,公民防灾意识较为薄弱,各灾害管理的职能部门,包括地震、水利、气象、国土、农林、海洋、公安、消防、交通、市政、卫生等,各自分管某一灾害与应急事件,缺少统一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缺乏完整而完备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该是由我国各级行政领导者直接领导,受到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的约束,加强军地协作,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级各类保障资源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灾害救援需求进行应急物流的分级分类分阶段保障,有效预防、响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应急物流风险与危机,从而保证灾害发生后灾民应急物资的需求得到最好和最快的满足,促进灾区早日恢复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根据自然灾害对应急物流的时间响应要求,建立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具有/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协调同步、保障有力0的特征,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应力图:通过体系软硬件建设,保证在灾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有效地调动应急物流多主体进行有序而协同的快速响应,以保障物流各环节的工作顺利推进。
1 构建原则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就要从系统观点出发,在体系构建之初就考虑好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要素和功能设计,让这个体系在危机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细化来说,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就是要有管理机构、有运行机制、有保障系统、有政策法规。
111 统筹规划、协同运作应急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应能够涵盖处置各类自然灾害,要根据我国的城乡特点和现状,统筹规划,从全国、区域、省市、乡镇等层面建立起一套分级的组织体系,即以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突发自然灾害物资保障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和民间团体参与的应急物流组织,实现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相对紧张前提下的物流的畅通和高效。
112 快速决断、实时管理应急物流指挥者应迅速而果断的做出决策,做到第一时间判定、第一时间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正确而有效的措施,迅速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应急物流的实现。
113 重视预案、依法管理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是确保应急物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有效保障的基础。
因此,在应急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的设计时,要将一些组织性问题涉及到预案中并保证预案内容的科学合理和可行。
2 应急物流的框架体系应急物流框架体系,应由应急物流决策机构、应急物流指挥协调机构、应急物流监控反馈机构和应急物流执行机构等4个要素组成,其中:¹应急物流决策机构:由中央、区域、省市、地县等若干层级的应急物流上级主管部门(分级应急管理中心)、应急物流决策部门、应急物流预警管理心等组成;º应急物流指挥协调机构:由中央、区域、省市、地县等若干层级应急流指挥中心构成、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组成;»应急物流监控反馈机构:为相应级别的监查审计部门、预警分部和情站组成;¼应急物流执行机构:为各加盟应急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其他一些物流节点组成。
应急物流体系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必要的应急物流软、硬)168)2011年 第2期(第39卷)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H e il ongjiang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ofW a ter ConservancyN o 1212011(T oda lN o 139)件设备、设施,指挥运作体系内的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的采购、储备、输送环节的系列环节,使应急物流的全程/高效、实时、有序、无误0。
应急流组织体系是整个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枢纽,平时的业务指导机构和灾时的挥协调机构,自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分拨等具体的业务。
只有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组织体系,才能有助于灾害来临时应急物资保障工作[2]。
3应急物流体系运行机制的构成建立应急物流运行准备机制的目的在于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具体通过以下机制实现:311应急基金储备机制应急物流活动中的资金流是不能忽视的管理环节。
尽管国家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预留部分资金用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与处理,但往往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因此,应不断创新应急基金的筹措和管理方式,如动员全社会力量,将应急基金的储备规划化、经常化和市场化是十分重要的。
312/绿色通道0准备机制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送达,可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应急物资优先通过权,以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检查站、地区间检查站等,从而简化作业流程、缩短作业周期、提高应急物流效率,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到达受灾地区,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3]。
313应急物流管理支撑平台准备机制应急物流管理支撑平台是发挥应急物流管理机构职能的重要设施和技术基础。
包括应急物资信息库、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应急物资运输调度平台、基于G PS、G IS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平台、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物资保管技术、应急物流包装技术、应急物流装卸运输技术等。
314全民动员准备机制应急物流中的全民动员机制可通过行政机构、传统媒体通信、网络手机平台等方式告知民众受灾时间、地点、种类、范围,贩灾难度与进展,参与方式等,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充分利用社会的零散资源。
315专家辅助决策机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流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多目标决策管理问题,政府领导和决策者在应对灾害并非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果决策失误、指挥盲目就可能给应急行动带来难以预计的延误和损失。
引入专家辅助决策机制,鼓励物流专家在决策活动中有效参与,将有助于对现实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指挥。
316队伍培训与评估机制对可能参与灾害应急物流的公务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专业人员应定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和防护的培训,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知识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实战应对能力、防护意识、敬业及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策略,优化人员结构。
4应急物流体系的保障应急物流的有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外,还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保障机制。
411政府协调机制紧急状态下进行物资保障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此时,政府在指导灾时的指挥中心、运作体系和保障系统的运行的同时,要时时刻刻对各种国际资源、国内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调用和和协调;采取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应急物资保障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412分类分级分期的协调管理机制由于不同类型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灾情严重程度等都有很大差异,它们在灾害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应急物流启动与响应的主体、级别、关键措施等决策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应明确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分类、分级与分期管理的机制,以进一步整合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的日常管理体系。
413社会联动机制使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协力配合,这样才能够调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如与一些大型的运输公司签订临时签订协议,提出紧急运输要求;取得军方支持,动用军用运输装备、运输专线及专用设施;动员包括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自愿者、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将应急物资分发到受灾人群。
414应急物流法律和预案的更新和完善机制就是说这些法律和预案应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
这些法律和预案的订立之初,可以在条款中明确自身的更新方法和程序。
415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应急管理补偿机制很不健全,而在应急物流的组织运作中,由于救灾的迫切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往往临时征用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而在事后不了了之。
因此,健全补偿机制,让人们在救灾中能够真正积极、自愿地参与进来,才会有助于灾时应急物流得到可靠、有效的资源补给。
总之,应急物流体系为了有效实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保障0这一核心目标。
应该充分重视应急物流框架体系的构建,组建有效得应急物流体系运行机制,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灾害对我国人民和财产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1]谢如鹤,邱祝强1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1物流技术,2005(10):78-801[2]金菊良,魏一鸣,付强,丁晶1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在自然灾害风险识别中的应用[J]1自然灾害学报,2002(02):11(2):20-241[3]余世舟,赵振东,钟江莱1基于G I S的地震次生灾害的数值模拟[J]1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101-1061)169)王秋菊: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