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优质课件
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优质课件
– 技术可行性研究
(续)
• 2、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 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民众的意见与领导的意见、部门意见、专家
意见相结合 – 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
• 3、可行性研究的结果
– 选择可行性最高的方案 – 否定、支持或有条件支持一项方案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可以暴露社会中已存在的问题 可以暴露政策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政府往往受到更大的压力要去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节 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
•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 1、社会政策议程的含义
• 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安排。 • 时间安排 • 资源配置安排 • 政府的议程和公众的议程
– 2、社会政策议程产生的方式
– 大众传媒(一项社会 问题是否有“炒作” 的价值)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 政策方案的设计
–概括地说,就是用5W1H。即
• what(做什么) • why(为什么做) • who(谁去做) • when(何时做) • where(何地做) • how(怎么做)
方案设计要点:
• (1)成本(cost)。方案需要考虑成本及其效 率。
2、初步方案设计
• 社会政策的总体目标 • 社会政策的具体行动及其目标 • 可调动的资源 • 社会政策的基本体制和项目运行机制 • 受益者及预期后果分析 • 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管理
3、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 价值原则
– 符合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程度 – 对政府或执政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程度 – 对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
• 技术原则
– 有效性 – 兼容性 – 效率(投入—产出关系) – 可行性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 1、可行性研究的一般内容
– 政治可行性研究
• 与现行的法律、主流意识形态等是否矛盾 • 社会后果及其对执政党的影响 • 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反应
– 经济可行性研究
• 评估所需资金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 • 社会政策对很好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 • 对经济权利分配的影响
– 程序:选点、开展试点、总结和评估 – 要求:
• 选点代表性(社会特征) • 环境真实性 • 评估客观性
• 3、试点工作的评估结果
– 无条件通过 – 有条件通过 – 不通过
社会政策的审批与发布
• 审批模式(领导个人、领导集体、民主审 批)
• 政策文本的发布
– 社会政策文本的类型:法律、法规、通知、 意见、讲话
第六章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政 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 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 过程。
– 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 政策方案的设计 – 论证和试点 – 政策的通过和发布
第一节 政策决策的内容和决策模式
• 一、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
• (2)稳定性(stability)。方案的抗干扰性及 目标的可持续性。
• (3)可靠性(reliability)。在既定时间段实 施方案的可能性。
• (4)牢固性(invulnerability)。如果执行 中部分方案失灵或受损,该方案能否持续。
• (5)灵活性(flexibility)。方案的伸缩余地 有多大
• 2、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
– 经济可行性 – 政治可行性 – 技术可行性
三、影响社会政策的其他因素
• 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 • 2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互动、冲
突、妥协的产物)(个人与政府的桥梁) • 3、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 4、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 • 5、突发事件的影响
– 1、是否采取政策行动 – 2、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
• 普遍主义和选择性
– 3、福利水平的高低
• 覆盖面和平均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
– 4、资源调动方式 – 5、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 是指一个社会项目的具体运行规则及实施方案
二、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及决策模式
• 1、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 – 宏观政策决策 – 技术手段设计 – 运行方案设计
领域的福利水平)
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进入社会政策 议程的影响因素
• 从客观事实看:
• 从社会成员看:
– 需求和问题是否存在, 严重程度如何。
– 普通公民 – 政治家
– 上述情况是否被公众 或政府所认识。
– 一定的社会结构影响 对问题的重视
– 政治体制影响政府对 问题反应的灵敏度
– 研究者
– 利益集团
• 公众议程先于政府议程 • 政府议程先于公众议程
当公共议程在先时政府可能采取的行动
• 组织调查研究,收集相关信息 • 对信息进行分析,了解需求的程度和社会问题
的严重程度 • 初步评估社会问题的可能后果 • 决定是否启动一项社会政策行动(制定、修改
或终止) • 确定新政策的基本方向(如加强或削弱在某一
• 1、社会政策试点的含义与意义
– 检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 – 发现该方案存在的缺陷,以便进一步修改 – 发现该方案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尤
其是负面后果,以便正式实施该方案前做好 准备
• 试点必须在完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进行 • 一项系统工程
• 2、社会政策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 依据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决 定
• 2、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
(指一个国家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基本决策体制、制 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特 征。)
– 集中型决策模式 – 民主型决策模式 – 代议制民主决策模式 – 民主集中型决策模式 – 精英决策模式
第二节 社会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
关政策相容。
• (11)可逆性(reversibility)。方案执行中阶段
性目标和程序的相互替代性。
• (12)强韧性(robustness)。方案是否适应不同
环境和条件。
1、基线调查
• 是指在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 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他相关的现状作调查。
• 基线调查的意义
– 为项目设计收集资料 – 为项目评估作“前测”
• (6)风险性(riskiness)。方案失败的可能 性有多大。
• (7)传播性(communicability)。如果方案容
易被理解,则贯彻执行就会减少障碍。
• (8)功效性(merit)。方案的价值表现及其伦理
特征
• (9)简单性(simplicity)。方案是否易于操作和
执行。
• (10)相容性(compatibility)。是否与现行相
– 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 –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 – 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 – 4、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
• 经济成本 • 政治成本 • 社会成本
二、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 1、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
– 政策的可能性(所需条件能否被满足) – 政策的合理性(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合理) – 政策的有效性(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 – 政策的可接受性(政策的副作用能否被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