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女性学概论教学目的:了解女性学的内涵、缘起与发展,以及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意义与目的,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妇女问题的重新思考,改变传统落后的性别观念,完善自身发展教学重点:女性学的内涵、起源与发展教学难点:西方女性学理论流派授课方式:讲授为主一、女性学的内涵女性学也称为妇女学(WOMEN‘S STUDIES)。
它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女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研究进行了定义,但一般而言,女性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援引自B.马多克-琼斯和J.科茨的《女性研究入门》一书):关于妇女”(about women)——工作于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妇女,她们作为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有关妇女的知识一直受到冷淡,因此女性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妇女。
“为了妇女”(for women)——女性研究不仅仅是有关妇女的研究,它还是为了妇女的研究,参与女性研究本身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行为,寻找属于妇女的知识观点提出挑战而推动了变革,它增强妇女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动力量。
它赋权为全体妇女,引导她们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
如何用女性的视角看世界是女性学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1.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女性(处在历史发展变化中动态的女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女人;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实生活中的女人)2.研究目的:促进妇女性别意识的自醒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论。
一般而言,每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
但多数女性研究的学者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观点、立场,而不是一种方法,因此女性研究经常借用其他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
(2)具体研究方法。
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开放式访谈。
其中,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已经成为女性研究学者寻求获取她们的回答者在解释有关其生活数据方面积极参与的主要方法。
研究者必须考虑到访谈持续的时间、问题的数量和提问的次序,以及是采用封闭式、开放式还是二者兼用,访谈是否需要标准化。
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如访谈地点的选定、访谈方式是电话访谈还是面对面访谈等等。
与传统的社会学访谈有所不同,一些女性研究者还提倡采用自我表露的做法,特别是当研究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时,被访谈对象可能一开始不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时候,研究者主动谈及自己的相关经历,有助于放松气氛,使访谈变成一种真实的对话,使参加者成为“合作研究者”。
人种志方法——当代人种史或田野工作属多元方法研究,它通常包括观察、参与、档案分析和访谈,并由此结合了每一方法的长处和弱点。
在女性研究者看来,运用人种志方法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纪实性地描述妇女的生活和活动;第二,从这些妇女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她们;第三,是在社会背景中认识妇女。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女性学者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和评价社会政策,描述不同社会中一些共有的现象,并最终形成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学者通过研究具有一没文化背景的妇女,来证实她们提出的一些假设。
如加拿大学者J.M.比尔森研究了加拿大9年不同文化的妇女群体,其中包括中国人、印第安人、苏格兰人、因纽特人、法国人等等,以验证在跨文化基础上的妇女屈从地位的假设。
口述史(重要的女性研究方法)——传记工作一直是妇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将妇女从黑暗的角落推向前台,重新修正了历史记载。
妇女口述史还为女性研究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它产生了许多有关妇女的新资料,它描述妇女的经历,发展妇女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交流,丰富了女性研究传记工作的内容。
女性研究的口述史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主题型、传遍型和自传型。
女性研究的口述史与访谈、自传和传记三种方法联系紧密。
调查研究和其他统计形式——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数据可以揭示在不同人口群体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这种问题的分布情况可能恰恰表明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还有可能找到防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线索。
第二,统计研究还有助于确认群体间的差别和这一差别随时间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劳动统计证明了基于性别的就业范型,妇女聚集在以低地位和低收入为特征的工作中,根据这一范型引申出的以性别为基础的收入统计揭示了鲜为人知的事实。
统计数字除了显示性别之间的差别外,还可以表明妇女之间的相似与区别,如对第三世界妇女的调查研究就显示出她们在孕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堕胎的合法与安全方面与发达国家妇女的差距。
第三,调查统计还被一些女性学者用来检查理论,她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验证或是推翻此前作出的论断。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通过以一个单独案例的详尽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个案可以涉及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个社区、一个社会或是社会生活的任何其他单元。
它要求收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数据,并根据个案对数据进行组织。
女性研究中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有三个主要目的:即分析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中的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对未来事件所具有的意义;分析该现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在心理学界是一种规范的研究方法。
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由于其特定的优势,也为一些女性学者所使用。
二、开设女性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目前我国有许多高等院校已开设了女性学或其他类似课程,学术界有关妇女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可以说,女性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女性研究,为什么要在大学开设《女性学》课程?1.开设女性学课是我国政府向世人的承诺1994年2月,我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赡性战略>国家报告=。
在报告的第三章“对妇女权利的认识和承诺”中,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了:“今后的行动目标是:——广泛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增强全体公民对妇女权利的认识。
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教育,2000年前在学校基础教材中,增加女性正面形象的比例,逐步在大学开设妇女学选修课。
”可见,在大学开设妇女学选修课,不仅是妇女的权利,而且是我国政府为维护妇女权利而确立的行动目标,同时也是政府向世人的承诺。
2.女性学课是宣传强化正确的性别现念的重要途径(1)要提高决策者们的性别意识观念,特别是要提高女性领导的性别意识。
因为女性领导是妇女参政的代表,她们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直接关系到决策机构中能否维护妇女权利,抵制不利于妇女的政策出台。
(2)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
因为性别意识是社会的,不是某些人的。
在学校中开设女性学课,通过课堂宣传强化性别意识。
女性学课是培养、造就杜会平等性别意识观的熔炉,是医治女性现存问题的诊所,是系统传播科学女性观的重要渠道。
女性学课程对大学生未来成长赋予了重要的意义:a.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填补了学生的性别盲点。
b.提高了学生的性别觉悟,促使她们的性别平等意识觉醒。
c.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信心。
d.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e.自立能力的提升。
f. 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3.中国女性学的现状与前景妇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有两次波峰。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以后),但却由于革命、战争等原因,未能深入发展;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中)。
不同于西方妇女研究的兴起,这两次波峰的出现都不是女权运动的结果,而是特别明显的带有变革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我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改革,为中国妇女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社会土壤。
改革中妇女问题百出,是诱发妇女研究的最直接的导火索。
社会改革中,一系新的妇女问题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下接踵而出,诸如计划生育中重男轻女意识重新抬头,家庭生活中男女之间的精神差距,“秦香莲”问题,大龄未婚女青年问题……加上改革中对妇女就业的压力,激发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普遍关注,也刺激了知识妇女的良知,促使当代女性意识普遍觉醒。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妇女研究破土而出,从两个方向上并行发展,逐步形成了两种基本力量。
一种力量来自全国及各级妇联系统。
自1986年起,相继成立许多妇女学会、研究会,直接面对妇女实际问题,探索解放妇女的对策和方法以及妇女工作的具体措施。
另一种力量来自学界。
1984年,在全国第一次妇女理论研究会上,有人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妇女学。
1985年,河南省未来研究会下设妇女学会,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民办妇女研究团体。
1986年第二次全国妇女研讨会上,女性学开始以专题项目进行讨论。
1987年5月,郑州大学正式设立妇女研究机构,成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中第一个专门的妇女研究机构(组织撰写“妇女研究丛书”,组织召开女研究学术会议,开设有关妇女的课程)。
1989年,开始出版女性学方面的论著。
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学学科建设成了更加令人关注的事情。
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中国的女性研究者们认真提出:“开展中国妇女理论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1998年,在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和全国妇联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将女性学作为三级学科纳入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
随之北京大学就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的研究生。
从此,女性学在国家设立的学科中开始有了合法席位,这是我国女性学建设史上的大事。
但是,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女性学”学科建设还是处于起步孕育阶段,依然包裹在各类已经成熟的学科中,用各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的学科,诸如:女性文学、女性史学、女性主义哲学、女性社会学、女性心理学等,为女性学的成熟发展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供了营养。
可是,女性学要想在吸收它们各自为之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营养的基础上,使自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有不小的距离。
彭佩云同志说:“我们应该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妇女学学科建设,使妇女研究得到全面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建设。
”女性学的创建过程虽然是艰难的,但是只要它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就会有生命力,就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三、西方女性学的起源与发展1.女性问题的由来女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最初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法国大革命时期。
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唤起了处于“无权”状态下妇女的觉醒。
All men are equal.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l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之母”,著名革命家,是吉伦特派的核心人物。
法国大革命期间,她组织中上层妇女用沙龙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和各种关于女权的主张。
l奥林伯·德·古热——批判《人权宣言》实际上是专为男子权利着想的“男权宣言”。
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系统阐述了妇女权益共17款,提出男女生来平等,应享有同等权利。
是法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妇女权利的宣言。
l玛丽·华尔斯东(英)——被誉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