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行业研究报告目录1行业分析 (1)1.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1.2行业内主要政策 (1)1.3融资担保行业基本情况 (3)1.4融资担保行业与上下游行业关系及其影响 (8)2 市场空间及竞争分析 (10)2.1全国未来市场容量 (10)2.2某区域未来市场容量 (11)2.3行业内主要参与主体 (11)1行业分析1.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主体频繁变化,历经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在2009年建立,由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组成,银监会为牵头单位,主要职责是:实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督管理,防范化解融资担保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联席会议制度主要是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一直处于真空地带。
1.2行业内主要政策(1)国家行业政策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等7部门公布施行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2015年8月13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规划了通过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切实发挥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以及创业就业的重要作用,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
2017年8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融资担保行业设立、变更及终止、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条例》于2017年10 月1 日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有利于融资担保行业健康规范的发展。
(2)地方行业政策目前地方行业政策主要是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本《办法》主要约定了省内融资担保公司的主要监管机构和监管要求。
1.3融资担保行业基本情况1.3.1 融资担保行业介绍目前我国的担保公司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纳入监管体系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第二类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第三类则是以担保公司名义开展担保和非担保业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融资性担保业务由于高风险、高资本要求的业务属性,监管部门对其监管力度较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更为严格。
融资性担保机构是特许机构,需要通过地方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在工商等相关部门注册登记成立;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尚未实行准入管理,其注册登记没有前置性的行政审批要求,也不持有经营许可证,只要符合《公司法》等相关规定,直接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或其他注册登记即可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持牌机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是非持牌机构。
在业务上,融资性担保业务为特许经营业务,主要是与银行合作,替借款人担保,有银行授信额度。
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主要做一些类似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前者可以兼营后者的业务,而后者不能经营前者业务。
通俗地讲,融资性担保公司指的是承接融资担保业务。
比如贷款担保、保函担保、信用证担保等。
简单的说就是为被担保人融资行为所提供的担保服务。
而非融资性担保指的是为被担保人融资以外的其他行为提供的担保服务。
比如增信服务、履约担保、投标担保。
无论融资担保公司还是非融资担保公司都不能直接向被担保人提供融资服务,否则担保公司就成了贷款公司了。
1.3.2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1.3.2.1发展历程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自1993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再到1999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总体而言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探索阶段(1993-1997年):《担保法》。
1993年,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中国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标志着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的开端。
在起步探索阶段规范担保行业的主要法律是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对担保的方式、条件、责任承担等做了具体规定,明确政府不得为企业提供担保,规范了担保主体,成为维护担保机构利益的法律依据。
(2)基础构建阶段(1998-2002年):《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
1998年,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福建、贵州、北京、广州等地展开试点工作,建立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
1999年《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行业性质、种类、服务对象、职能、业务程序、资金管理以及行业的监督管理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基础构建阶段,国家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政策,担保行业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发展。
(3)扶持发展阶段(2003-2008年):《中小企业促进法》。
2003 年1月1日,《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律规定,县级及以上政府和部门应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并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以《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为起点,中国担保行业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类型担保机构大量涌现,机构数量迅猛增加,并且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4)规范整顿阶段(2009年至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开始,担保行业发生一系列信用风险事件,使担保行业的形象遭到重大损坏,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针对该阶段担保机构存在的现象,2009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明确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担保机构的监管职责开始逐渐明确,各项规则开始落实,担保行业整顿开始逐步推进。
1.3.2.2.发展现状担保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及社会融资规模、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相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增速稳中趋缓。
此外,社会融资规模的上升,以及中小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也为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但另一方面,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供给侧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进,部分抗风险能力弱、产品替代性高的企业经营情况承压,导致担保行业代偿规模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下降、风险水平逐步集聚等问题。
(1)积极方面①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保障担保行业健康发展近年来监管部门下发了多项文件,其目的在于规范担保机构业务开展,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2010年3月,银监会联合六部委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担保行业的准入资质、业务模式、监管政策等均做纲领性规定,为我国担保行业发展提供指引性文件。
2015年8月,国务院以国发[2015]43号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简称“43号文”),指出发挥政府支持作用,提高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能力。
201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行政法规层面上设立了新的管理办法。
②社会融资规模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利于担保市场的发展。
担保机构作为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增信措施的中介机构,其业务发展与社会融资规模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金融产品及各类融资工具不断推出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化。
2015~2017年,我国社会融资存量规模分别为138.14万亿元、156.00万亿元和174.71万亿元,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为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③中小企业业务规模迅速扩张,融资难依然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需要担保机构的支持。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其市场基数的不断扩大及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蕴生出巨大的信贷及资金需求,但受限于其信用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常采取利用担保机构对融资提供担保的方式来提高其信用等级,起到降低融资门槛及成本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当前中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9%,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得益于不断推出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行政、税收等政策,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优化,同时作为新兴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内生发展激励充分,其业务规模及盈利水平实现稳步提高。
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依旧明显。
根据统计局的问卷调查统计,2016年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中38.8%的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全部满足,同时银行压贷、抽贷、断贷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
与此同时,受市场地位低及议价能力弱的不利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回款难、创新转型难、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消极方面①中小企业发展受限,贷款违约率提高,商业银行坏账率持续上升,银行产生坏账的同时,导致担保公司代偿率的上升。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业务模式以传统存、贷款为主,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发展承压。
一方面,随着企业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加,企业偿债能力及意愿明显弱化,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贷款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将信贷投放转向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等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客户群,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进一步压力。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长。
受此影响,担保机构代偿规模持续提高,这对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及盈利能力都形成了一定挑战。
另外,近年来银行普遍收紧了银担合作渠道,降低担保机构授信额度,甚至有的银行暂停与民营担保机构的合作,加大了担保机构生存压力。
②传统贷款担保业务受政策引导,费率进一步下调,金融产品增信业务面临监管对杠杆水平和集中度的限制,融资担保机构保费增长受限。
在《条例》出台前,我国规定担保费率不高于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半,行业担保费率平均水平在2%-3%。
为引导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倾斜,《条例》中对担保费率进一步作出规定:纳入政府推动建立的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降低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担保费率。
在政策引导下,从事贷款担保业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降低费率的预期加强。
部分以金融产品增信业务为主的担保机构将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和业务整改压力,后续业务快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