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应用

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应用

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应用
一矿马民生张健徐世良范平
内容提要通过对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的研究和在一矿的实践,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综采工作面对接技术,应用此技术可提高综采工作面煤炭资源的回收率,促进矿井的高产高效建设。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对接切眼伪倾斜
由于受井田设计或地质条件的限制,部分工作面的布置不是标准矩形,而是采用刀把式布置。

还有一些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为躲避断层,提高煤炭质量和煤炭资源回收率,需要局部跳眼搬家。

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刀把式工作面在切眼内安装好设备后,在对接切眼内将支架安设好。

而在回采过程中,需要局部跳眼搬家时,回出的支架直接安装到对接切眼内。

为了行人方便和安全,对接切眼内运输机槽一般不提前铺设。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实现回采工作面和预备工作面切眼的对接。

而综采工作面对接的难点就在于综采液压支架的对接,其技术关键是对接后两组支架的间距不能过大,更不能出现工作面支架走到对接切眼支架的后面,那就意味着对接工作失败。

因此如何实现综采工作面的正确对接,就成为一项研究课题。

一矿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多个综采工作面的对接,以戊8-9—21191工作面对接为实例介绍如下。

1 工作面概况
1.1 地质条件
戊8-9—21191工作面位于戊一采区东翼,西与戊一采区沿煤层皮带及轨道下山相连,东至十矿边界,南与戊8-9—21171工作面采空区相邻,北为尚未开采的戊8-9—21211工作面。

工作面走向长度1988m,倾斜长度179.2m,采高2.8m,煤层倾角3°。

该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43~1.32m3/min,最大涌水量0.5m3/min。

直接顶为0~10m厚的砂岩及砂质泥岩,老顶为10~26m厚的砂岩,周期来压步距为30~40m。

直接底为4~16m 砂质泥岩,老底为10~20m厚的砂岩。

工作面内有断层10条,其中5号断层落差8m,对回采有严重影响,回采至此需要跳眼,见图1。

图1 戊8-9—21191工作面示意图
1.2 工作面主要设备配置
该面共安设120组QY200—14/31型液压支架,运输机为SGZ —764/400型,采煤机为MG—200W型。

2 补切眼及补风巷位置的确定
2.1 补切眼位置确定
在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提前3个月开始掘外面的补切眼,因5号断层落差较大,考虑其周围可能有次生断层存在,因此补切眼中心线位置就确定在风巷5号断层外20m处,补切眼与机、风两巷垂直,见图1。

切眼宽度2m,采用锚网梁联合支护,为防止片帮,切眼两帮背金属网、打树脂锚杆。

2.2 补风巷位置确定
根据5号断层走向和倾向,判断其可能延伸到的位置,确定在距补切眼下口上80m处打钻探测断层,探测到断层沿走向影响12m。

然后向下移15m后再打钻探测,探测到断层沿走向影响仅1m。

据此,确定补风巷中心线位置为距补切眼下口66m处,补风巷长度共85m,宽3m,采用锚网梁联合支护,其中穿过断层段另用工字钢梯形棚加固。

补风巷做出后,在里段20m打双排走向托棚,以抵抗采动影响。

另外扩上段补切眼达到安装支架宽度。

补风巷在未与工作面贯通前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以避免瓦斯积聚。

3 支架回收、安装及补切眼支护
3.1 后半段收尾
工作面与补风巷贯通后,从44号架到机尾开始上金属网,准备后半段收尾工作。

工作面向前推进8m,双层金属网和钢丝绳均按措施上齐后停止移架,在44号架至机尾做2m超前即回架通道,将后半段支架回出并安装到补切眼中。

3.2 回架数量的确定和机尾架连接
工作面正常回采时,运输机机尾超出最后一组支架0.7m,为保证在对接时运输机机尾不能超出支架而影响对接和补切眼内所安支架跨补风巷过多而影响通风断面,因此确定回收支架时在补风巷内多留一架,即留45组支架,第45架距补风巷上帮0.8m。

为使该架能够正常拉移,重新对SGZ-764/400型运输机机尾挡煤板进行了加工,增设连架装置。

3.3 补切眼第一组支架安装位置的确定
为使补切眼内第一组支架,尽可能少占用补风巷,避免影响回采过程中通风,同时考虑到工作面回采时其最后一组支架(即第45架)距补风巷上帮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其顺利拉移,确定出补切眼内第一组支架跨补风巷0.3m。

3.4 补切眼前半段支护
补切眼前段不需安装液压支架,但在回采过程中顶板易受采动影响,需加强该段的支护,以保证工作面顺利通过补切眼。

在该段每隔5m用方木架设一个井字型木垛,并与顶板接实,见图2。

4 对接
4.1 调整工作面伪倾斜
因前期回采时工作面已经出现断层,为加快后半段的收尾工作,工作面甩斜子回采,20架以后进的较多,伪倾斜已达到负3m,根据经验该工作面伪斜应调整到1~2m,因此采用4个机头
1个机尾甩斜子的回采方法来调整伪斜(正常一个循环进度为0.6m)。

伪斜调整后按正规循环回采,此时最后一组支架距补风巷上帮0.7m。

4.2 标对接线
在工作面距对接切眼30m时,开始在距补风巷上帮0.6 m (距对接支架0.3 m)沿补风巷顶板标出一条红线直至工作面,在这条线左右各0.2 m处再标出两条红线至工作面,见图2。

图2 戊8-9—21191工作面对接示意图
4.3 过补切眼、工作面对接
为保证对接期间工作面顶板的完整,因此在工作面机头距补切眼里帮12m时,开始按5个机头一个机尾甩斜子,以调整工作面与补切眼的夹角,减少补切眼在工作面同时暴露的架数,当第一架切眼暴露后,工作人员开始进入补切眼拆除第一个木垛,并及时用工字钢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打上走向托棚,棚距0.75m。

此时机尾最后一组支架距上帮0.5m。

而后工作面平推,机尾最后一组支架要沿所标对接线拉移,不能超出对接线范围。

因受过补切眼甩斜子的影响,运输机和支架都有上窜趋势,所以移架时
要尽量由机尾向机头方向进行,并注意及时调架,确保其沿对接线前进,见图1、图2。

5 结论
因补切眼内提前加强了支护,顶板控制较好,过补切眼较为顺利,没有发生顶板事故。

工作面对接后,对接支架间距0.1m(工作面正常时相邻两架间距应为0~0.2 m),因此对接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