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1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七章 鱼类的病害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1

专用兽药蒽诺沙星,10-30mg/kg, 连续用药3-5d。
③添加磺胺类药物。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0-200 mg/kg或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 mg/kg,连喂5-7天, 第一天用药量加倍。(教材内容)
注意:生产上磺胺类药物使用情况
日本等国家对进口养殖虾实施 磺胺甲恶唑强化监控检查,抽查比 率提高到30%。由于日本是我国水产 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⑤药物中酸钙增氧;控制养
殖密度。
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诊断的主要程序
【首先是野外临床诊断】要用活鱼或是刚死的鱼,保持鱼体湿润,寄生在 鱼体表和体内的病原体,会引起寄主患病部位产生一定的病变,有许多 症状是可以通过目检加以判断和鉴别的。如水霉及一些大型的寄生原生 动物,对于一些细菌性的病原体,肉眼不可见,可以根据病鱼的外表反 应出来的症状,如点状或块状的胞囊,充血,发炎等来判断和辨别。综 合疾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年龄,水体的养殖环境及养殖管理情况,先初 步判断是寄生虫疾病还是细菌性疾病,有时一种症状会在好几种病中都 出现,所以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室内的检查。
(2)选择优质鱼种,鱼种下塘前要药浴。15-20mg/L 高锰酸钾药浴15-30分钟,或用2%-4%盐水药浴 5-10分钟。
• 注意:氯制剂如5 mg/L三氯异氰尿酸药浴10min; (无鳞鱼)30 mg/L聚维酮碘药浴15-20min。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4)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l~2次,使池水的 pH保持在8左右,一般生
2)接下来是实验室内的诊断: (1)称体重,测量大小并做相应记录; • (2)目检体表,观察鱼体体色,并一切明显或可能的病象,如,各鳍
是否蛀烂,鳍的基部是否充血,鳃盖是否穿孔等,注意体表有无黏附着 的肉眼可见的寄生虫。 • (3)解剖鱼体,检查鱼体各器官,检查顺序应为:体表黏液,鳍,鼻 腔,血液,鳃,口腔,腹腔,脂肪组织,消化管,肝,脾,胆囊,心脏, 鳔,肾,膀胱。 • (4)若为寄生虫病,通过镜检各部位的压片,确定引起疾病的寄生虫 的种类。一般在低倍镜下一个视野中有15-20个虫体,即可确定为引起 疾病的寄生虫。然后根据诊断结果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虫病—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
④水生藻类危害:淀粉卵甲藻( Amyloodinium ocellatum), 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又叫嗜酸性卵鞭 虫)。
⑤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铜、锌、铅等;有机磷农药中毒,如 敌百虫、硫磷、菊酯类等农药。
⑥水体缺氧:养殖密度大或水质恶化。
石灰的浓度15~20ppm。 (5)在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l~2次消毒剂。
使用2-4五倍子或2.5-3.7ppm大黄全池泼洒。 (成本问题;防治效果差。) (6)在发病季节,定期采用中药(黄芩、黄柏、黄连 )挂袋法用药。
治疗方法:采用外泼杀菌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 (1)外用药
全池遍洒消毒剂:如1-1.2ppm漂白粉(含有效氯为30 %,先溶于水,滤掉残渣)或0.5-0.6ppm漂白粉精 (含有效氯为60%)。 目前生产上应用:
(3)诊断方法
①细菌性烂鳃 症状;实验室显微镜、免疫学诊断。
②真菌感染
镜检观察到菌丝体;分离真菌诊断。
③寄生虫
镜检。
④水生藻类
镜检。具有色素体。
⑤药物中毒
病程短,急性大面积,死亡也是急性大
规模。体表多发生出血现象。
⑥水体溶氧仪测定含氧量
≥4.0 mg/mL
(4)采取措施
①细菌性烂鳃 内服、外用抗菌药物。
③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见图2)。 ④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粘液、病原菌和水中各种杂物
(见图2); ⑤鳍的边缘色泽常变淡,呈“镶边状”,严重基部出血。
烂鳃病-1
污物
鳃丝末端缺损
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 胞、粘液、病原菌和水中各种杂物
烂鳃病-2
粘附着 坏死脱 落的细 胞、粘 液、病 原菌和 污物
草鱼、建鲤、镜 鳗鱼:庆大霉素、卡
鲤、鲫鱼、鲢鱼、 那霉素、环丙沙星、
黄颡、乌鳢、异 左氧氟沙星、异噻唑
育银鲫、鳊鱼、 林酮。
河蟹、南美白对 虾、日本鳗、欧 鳗
淡水鱼类: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氯霉素。
虾、蟹类:庆大霉素、
氯霉素等。
表2 2007年8月份沈阳地区同期采样烂鳃病药敏差异(抑菌圈大小mm)
• 喹诺酮类药物水产养殖中鱼虾类疾病防治中经常使用的药物。 主要有诺氟沙星和恶喹酸等。
• 目前,国外对进口鱼类(以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进行药残检测。 a.仪器检测 研究发现,斑点叉尾鮰体内氟甲喹的含量:3-6ppb (液相-质 谱连用); b.敏感菌检测 耶尔森菌属的敏感菌生物学方法检测: 肌肉中恶喹酸残留最低检测限为0.02μg/mL。
0.5-0.6ppm 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56%); 0.3-0.4ppm 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5%); 0.2-0.3ppm 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可与硫酸铜合用。
(2)内服药
①添加卡那霉素 。用量10-30mg/kg,连续用药3-5d。
②饲料添加氟哌酸。用量30-50mg/kg,连续用药3-5d。 • 目前生产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
(2)镜检诊断
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入2~ 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显微镜观察:
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聚集成柱状。
(3)采取酶免疫测定法可作出确诊。
5.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三氯异氰尿酸5-10mg/L,10 d放鱼。
“花斑鳃”
鳃小片坏死脱落
烂鳃病-3
烂鳃鱼剪取鳃盖 健康鱼剪取鳃盖
【病理变化】
鳃组织主要表现一种炎症反应,分慢性和急性。 (1)慢性型:发生炎性水肿、增生和坏死。
病变早期,鳃小片上的部分呼吸上皮细胞肿大变性,鳃小片中的毛细血管 轻度充血、渗出;严重时呼吸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完全分离,发生变性、 坏死,甚至引起局部出血,也有部分鳃小片出现缺血,呼吸上皮细胞也发 生增生,使相邻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严重炎性水肿时,肿大变性 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毛细血管裸露、破坏。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细菌的概念
1.具有细胞壁、有原核的单 细胞生物(原核为仅有原始核 ,没有核膜和核仁)。
2.细菌个体很小,通常以微 米作为测量单位,一般需要用 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以上才能看 到。
3.形态有球形、杆状及螺旋 形,危害鱼类的主要是革兰氏 阴性杆菌,也有少量球菌。
目前我国鱼类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哪些?
病名
主要危害鱼类
细菌性烂鳃病
草、青、鲢、鳙、鲤等
白皮病
鲢、鳙、草、鲂、舻等
白头白嘴病
草、青、鲢、鳙、鲤等
赤皮病
草、青、鲫、鲤、鲂等
竖鳞病
金鱼、罗非、鲫、鲤等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大部分淡水鱼
细菌性肠炎病
大部分淡水鱼
打印病
大部分淡水鱼
鮰类肠败血症
鮰科鱼类
迟缓爱德华菌病 鱼类、蛙、贝类等
鳗红点病
鳗鲡
鱼类弧菌病
②真菌感染 外用抗真菌药物。
③寄生虫
外用相应的杀虫剂。

单殖吸虫病:指环虫、三代虫等,
甲苯咪唑(1.5-2.5mg/mL)
或有机磷农药(敌百虫0.2-
0.4mg/mL)。

寄生原虫病: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季铵盐
类或二硫氰基甲烷(0.15 mg/mL)全池
泼洒。
④水生藻类 全池遍洒生石灰,使池水呈弱碱性。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目的:面临生产问题怎样去解决!
原因:2006年渔药实行国标后,原料药的种类受到限 制,有限的几种药物使用。
结果:全国养殖区域耐药菌株、耐药寄生虫大量产生。 结论:烂鳃病防治难度加大 。 解决途径:
改良水质,调节水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养殖; 研究疫苗,进行生物预防; 研究开发无公害新原料专用渔药。
【培养特征】在病灶、固体培养基上菌体较短,液体培养的 菌体较长,在 湿润固体上可作滑行或一端固着,另一端 缓慢摇动;有团聚的特性。革兰氏阴性。 生长最适温度为28℃,37℃时仍可生长, 5℃以下则不生长。
【菌落】黄色,大小不一,扩散型,中央较厚, 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 浅的“假根状”。
2.症状和病理变化
2)被菌污染的水及塘泥。 该病流行在15℃以上开始,在15~30℃范围内,水温 越高越易爆发流行。
鱼的密度高; 鱼的抵抗力小; 水质恶化(透明度下降)。
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头发黑;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花斑鳃;鳃上有污物。 若镜检若鳃上又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 病。
鳗鲡、香鱼、鲷等
疫病类别
国家二类疫病 国家二类疫病 国家二类疫病
细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1)常出现明显的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 烂鳃等症状;
2)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 水质恶化时;
3)抗生素及其它消毒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的细菌。
一、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gill-rot disease)
(2)急性型:炎性水肿和坏死。
坏死的面积和程度比慢性型的大 而严重,鳃小片坏死解体,只留下 毛细血管痕迹,鳃丝软骨也烂去一段。
3.流行情况
该病对多种淡水鱼、咸淡水鱼、海水鱼造成危害。易 感染者主要为草鱼、青鱼、鲤、鲫、银鲫、鲢、鳙、团头 鲂、金鱼、鲷、鳗等。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危害。 传染源:1)带菌鱼;
磺胺类药物在我国是限制使用 药物,所涉药品有数十种,主要用 于治疗水生动物的肠道消化等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