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化学学院孙鹏志201111151948 一、背景介绍:从19世纪开始,德国教育现代化之路走了约两个世纪。

19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工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英国,政治与军事也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大损失。

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教育决策者如洪堡德等纷纷振臂呼吁教育救国,国家主义、新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国民学校的建立、教育行政国家化、柏林大学的筹建、文法高中与会考制度的革新、普通教育与职业训练概念的分化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里程碑。

20世纪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中再次觉悟到教育革新与国家强大的重要关系,于是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改革。

民主思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以及其他欧美国家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都对魏玛时期的德国教育产生了影响。

取消大学预备学校制度、以基础学校代替双轨制度、提倡与改善师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并确立“义务职业教育”等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果。

通过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不但建立了当前德国学制的基本框架,而且也为社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使德国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迅速复原并崛起。

在以后的60、70年代,德国又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修订和制定了一些规范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德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80到90年代初期,德国教育在表面上似乎在稳定发展中显示出迟滞现象,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在教育思潮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多元风貌;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历经不同政党、社群与利益团体间无数次的辩论与修正,使教育继续发挥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的德国曾长期四分五裂,落后保守,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但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地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后起而迅速,且成效卓著,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现代化开始之初,德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国家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现代化这种“一次性的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教育改革与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德国从统治集团到普通群众都十分重视教育,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促进了思想意识现代化,进而促进了政治、经济现代化,为德国的统一、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思想1.追求学校包括大学发展的民主化在学校包括大学里实施民主化与参与学校管理是德国教改的重要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社会运动影响下,国家与各级学校间的关系进行了若干调整,而其基本方向则是追求学校的民主化发展。

这种民主化发展可视为学校教育的“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加强学校的独立自主权,由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获得确立。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德国中小学自1970年以后都维持由各州政府规定教学大纲而由学校教师自定教学计划与教材的原则。

学校独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德国的教育改革规划之中,不过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各地方的实践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德国汉堡也许是学校民主化与独立自主发展最快的地区,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地区中家长获得了较大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而部分学校也开始参与教育评估与质量提高计划。

2.坚持“杜会国家原则”,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坚持“社会国家原则”,尊重与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是德国《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的最高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德国教育改革在行政层面上致力于通过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机构之间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使教育发展不局限于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事情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同时努力坚持公立学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权)的原则。

联邦教育计划委员会与各邦教育计划委员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个原则的缺点是由于联邦无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势力范围,所以各种教育改革计划也难以同步或全面实施。

3.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发展自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开始从哲学范畴转变成为政的诉求。

19与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国教育事业为消饵不平等的努力。

19世纪的德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现象,例如双轨教育、性别歧视、教育陶冶与职业训练分离等,这些现象一直到了20世纪才逐步获得改善。

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指导之下,德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各级学校女性学生辅导与鼓励方案的实施、高中与高等教育的扩展、“教育训练奖助学金”的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改善、特殊学校的设立等,以上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到现在为止,早期各种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在德国人的社会中已经获得极大的改善,但是并未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传统三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未消除,同时新的不平等问题更因外国劳务人员、新移民的涌入与东德的回归而浮现。

在近年来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为显著。

早期分化与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但也是被批评最多的教育缺点。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定向阶段的设计与综合中学的建立都是与实践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发展等思想相关的。

4.强调理性批判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立教育学术化与专业化不但建构了独特而体系完整的德国教育学,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的统一。

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不论教育学理论还是学校制度都分别成为自我发展的系统。

德国的历次教育改革规划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德国的教育改革思想渊源于自然主义、泛爱主义、理性主义与精神科学教育学,并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其要旨均在于个人的发展与启蒙,以达到自由与解放的目的。

德国的教育思想家不但关心教育意义的思考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构,也注意到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德国的教育研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论点就汇集发展成为独立的“改革教育学”,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学者都注重教育改革历史与国际教育形势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论及方法的探讨。

许多倡导教育改革的学者如彼特森(P·Peetone)、汉蒂西(H·Vo瓦Hne吨)等也都十分强调以儿童为主体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解放的教育理想。

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国学校教育实验的主要思想基础。

三、高度概括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策略。

2.党派之争与教育发展。

(各政党都会调整立场以顺应民意。

)3.教育制度中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4.法令法规完整详细,贯彻执行不折不扣。

5.重视教育研究与培养批判反省精神。

6.注重学术定向、追求卓越、个性发展与课程改革。

7.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

四、近代德国教育改革对促进其早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教育强有力的崛起,是人类社会改造生活和世界的最为强大的决定性力量,而经过教育改革,德意志人为此作出了特别巨大的贡献。

德国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普及化、宗教世俗化和知识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了早期现代化。

首先,德国教育改革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为早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二,德国教育改革为其科学进步、经济腾飞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三,德国教育改革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为其实现现代化并后来居上,迅速赶超英法等国,跃居欧洲大陆头号强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具体而言,德国教育改革具有如下宝贵经验:1.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了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2.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3.改革中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加速其现代化进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4.改革中注重大学先导作用,为全面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德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持续性的且涉及方方面面的历程。

新世纪初始,我们回顾和总结德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思想及特征,就是为了从中吸收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使我们国家的教育沿着既吸收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健康发展。

1.教育制度本身的变革并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观念。

从德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在历经无数次统一教育发展的努力之后,德国放弃了“大一统”的教育改革策略,下放权利,给地方以充分的教育自主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并鼓励进行教育实验;同时也致力于学校课程发展、教学及评价、师资培养制度的改进,比如创办综合中学及各种教学组织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多年来却一味地强调统一,在“大一统”的要求下忽视了学生的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即使进行教育改革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考虑。

这一点是我们在考虑教育改革与发展时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特别是在制订“十二五”及更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时尤其要考虑各种教育理念和政策的可行性、全局性。

2.必须把教育改革当作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改革是国家改革的一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应适度超越国家改革与社会改革的范围,发挥引导社会与国家进步的功能。

实质上教育改革就是一种社会改革,或至少应该在社会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才能发挥成效,否则教育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

我们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脱节的现象,应该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要依靠社会其他系统的配合,试图单靠教育的发展解决我们社会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的想法显然是幼稚的。

3教育改革应该是经过系统化思考且基于充分准备的变革措施,而不是治疗“教育病”的特效药。

任何教育改革的计划、政策、模式都必须具有自我反省与自我发展的机制,否则在教育改革短暂的“药效”过后反而容易成为另一种僵化体制的来源。

在德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教育研究和论述从多角度对教育改革措施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也将相关教育理论与教育决策和教育实验相互印证,这样就避免了教育改革的盲目性和走弯路的可能性。

应当看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研究人员尚不能充分发挥对教育改革的指导和评论作用。

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切实使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建立在科学、全面的论证和教育科研的基础之上。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计划时当然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照搬是没有出路的(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有很多国家采用过,但效果都不很理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别的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样也是不容置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