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调试
摘要: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心理承受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承受力指的是个体承受或者应对压力的能力。
[1]对于目前的大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兴衰存亡。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又有其特殊之处。
本文我将对大学生中的新生和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做一下探究。
关键词:心理承受力心理问题特殊
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人数每年以60到70万增加。
[2]其实这是件高兴的好事,因为这是我们从传统向现代,从少部分人受教育到普及教育的标志,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果。
但是由于目前教育制度存在的种种漏洞和不足,往往会起到负作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如果制度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它将很有可能会毁掉一代人。
大学新生离开了熟悉的学校、同学、老师和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而复杂的环境,这里一切都充满着变化,相应的也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群体之一。
大学毕业生即将离开自己习以为常的静态的、舒适的、公平的大学环境,面临着择业的理想与现实冲突,步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难免也是心理问题最多的群体之一。
所以我就选择这两个特殊而又富有代表性的群体,剖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调试对策。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客观方面: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较中学要复杂;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主观方面: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还沉浸在高考成绩的沾沾自喜之中);失望与失宠感(这里再也没人过分看重互关注他,因为这里充满着学术的自由);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认为考上大学就解放了,谁知这只是真正人生的又一个起点);畏首畏尾(新的环境总害怕自己会犯错,害怕失败与尝试)。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表现
1、学习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心态上,这里不再有老师的特别关照,因为老师也不知道谁的成绩比较好。
目标上,以前老师讲的都比较有针对性,有范围,而大学则不同。
方法上,大学上课比较自由,老师风格各异,不再仅仅限于书本,尤其是文科的更为明显
2、情绪化过强。
大学生活难免遇到不快之事,而大学生限于阅历和视角的不同,更容易冲动,缺乏理性。
3、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又加上每个人待人处事的方法、个性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等等,很容易会引起彼此的误会。
4、情感困惑(性心理)。
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失恋、单相
思等。
5、网络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大学土人没人约束,完全靠自觉,陷入游戏等难以自拔,过分依赖网络。
(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调试对策
学校方面:帮助引导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赋予新生入学教育以新内容,建议可以连续进行心理教育1到2个周,虽然会落下一定课程,但大家会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个人方面:在陌生环境中学会微笑;处理好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克服心理上的“四无现象”;学会学习,重新探索适合自己和大学的学习方法;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因限于个人阅历和视角的不全面,千万不要过分的生气,盲目的发泄,药学会跳出来、放一放、换一换;不要因为经济压力产生负疚感;克服异地求学的心理丧失感;克服孤独感
二、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
其实毕业生们同样也存在着类似新生的心理问题,例如情绪化、情感危机等,很多都有重叠之处,这里就不过多阐述。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大一之时,新生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解决,也就不会,或者很少会出现类似问题。
这里我主要谈一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及调试。
(一)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理想远大但不切实际;想成就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眼高手低,不注意当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总感觉自己是天之骄子);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选择多样难以决断。
(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表现
常见的心理误区: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要办到;多数人喜欢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选择单位看重的是“实惠”;求职竞争主要是关系竞争;沿海大城市发展机会多;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因择业受挫而产生的自卑感、焦虑感、嫉妒心理、怕苦心理。
(三)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调试对策
对于大学生不能面对现实、接纳现实;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有一些心理障碍,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一定要做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所擅长的,才有底气和面试官谈判,才能够让其信服。
这样才能够协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促进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社会是个大熔炉,它有它的优劣之势,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仅限于个人狭隘的物质利益,也不要仅限于抱怨社会的黑暗之处,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改变的,但上帝绝对是公平的,尽情享受这优胜劣汰的竞争吧。
试着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把握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3、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其实往往我们不能满足与现状,内心充满种种消极的情绪之时,往往使我们自己在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有双重性,那为什么不多向
阳光的一面看看呢?一定要学会适当的给自己施压和减压。
三、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是衡量一个优秀人才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我们学校和个人努力追求的重要方向。
无论作为高等教育的校方,还是被教育的大学生,我们都应该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尽快的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淑菊.大学生心理趁手里的培养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4,(1).
[2]张晓.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第113页
[3]椰永华田文涛.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理工大学,2010.
[4]王新塘骆新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2012.
[5]白冰河.思想道德修养[M].同济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