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论据得失

分析论据得失

1.阅读下面的文段,分析其在论据运用方面的得失。 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理智地对待自己人生路上的几次抉择,注重细 节,造就成功。你看那陶潜,采菊东篱,悠然南山,他注重细节,按自己的 心做事,悠然自在,是细节的实施,让他有了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让劳碌的 文人达官羡慕。陶潜做好了细节,他也付出了努力,将为后人铭记。君不闻 那用年轻的肩膀扛起重担的洪战辉,是细节的力量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 坚持不懈地拼搏进行;君不见21位聋哑仙子用真情演绎了一首充满爱的画 面。
说理应有可信的依据,凭空臆造或支撑乏力的依据,只会使说理失却 力度。文章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放弃了忧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 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他们终于以10环”,这显然是作者的 推测与臆断,没有事实的支撑,如何有说服力呢?把画线处改为下段,就 有说理的力度了: 一记者感慨说:“他们放弃了忧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取而代 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终于以10环,赶上并超过对手,取得这经历 过来自技能与心理上的巨大考验的金牌。”是的,那时那刻他们不仅为战 胜了自己而喜悦,更为给国家争回了荣誉而激动万千。有时,放弃也是一 种超越。
7.请指出下面一段议论在说理方面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自信,让我们看到希望,让我们有了拼搏的动力。 刘翔能在世界奥运男子110米跨栏中首次夺冠,除了平时的努力,更多的是 相信自己。想想,如果他没有自信,认为创造这个纪录在中国史无前例,我一 个“毛小子”怎么能办到呢,那中国将失去一枚金牌,中国的“体育坛”将淡 三分。 说理,尤忌空洞抽象;例子实在,方能令人感受鲜活与可信,予人审美之刺 激。此中,刘翔一例太空洞,令人一见就知作者没有掌握他的具体材料,于是 以模糊概括的语言表述之,如此“忽悠”,显见说服苍白乏力。如果换成下文, 方见作者支撑论点的材料厚实有据: 刘翔,还是全运会110米跨栏冠军的时候,《体育报》一记者问:你的下一 个目标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雅典奥运会冠军。”记者笑问:“这110米 跨栏是非洲运动员独占的。”刘翔扬起头:“我相信我这一点实力。”刘翔愿 望实现后,这记者写了一篇《瞩目冲刺那一瞬》,他说:正是刘翔的自信,为 他的追求增加了强劲的内驱力,为他的冲击积蓄了强劲的爆发力。
2.请指出下面一段议论在说理方面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自信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一扫我们心灵的寒冷:“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走出失意的阴霾,你会沐浴和煦的阳光。 诗人李白,曾一直想出仕,却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终有一天,挤进官场,却又不被重用,皇帝只封他个“御用文人” 的称号,整日无所事事,只有当皇上需要时才得以召见,心中是何等苦闷 与无奈,但他并没有为命运所折服,他毅然选择离开官场,甩手一笑出门 去,他看透了官场,但不看低自己,于是他选择自己心灵释放的空间,浪 迹天涯,诗篇作伴,咏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吟 咏“桃指出下面一段议论在说理方面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一学生写“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仆’,只会是折射一个庸俗的魂灵,当今 领导应有亲民的形象。”文章接着写道: 焦裕禄一例就是很好的说明。1963年春节,连年灾害的兰考肉类和副食 供应比较紧张。县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就给焦裕禄家里送去了几斤肉。焦裕 禄问他:“人人都有份吗?”这位同志回答:“要过年了,书记们工作忙, 顾不上买肉,这是特意照顾几个领导同志的。”焦裕禄听后对这位同志说: “谢谢了,我家的肉已经买好了。请你把肉提回去,看办公室还有谁没买, 这肉就照顾谁吧。”他还嘱咐这位同志,以后可不要再单独照顾领导了。 说理忌旧俗,所选的事例应有时代性,予人新鲜之感;那些旧俗的事例, 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也缺失现实的说服力。且不说这个例子是否实在可信, 但焦裕禄的时代毕竟离我们今天久远了,有人就会说:那是过去,今天还有 这样的人吗?如果换成下文今天的温总理一例,文章也就新鲜而有现实的说 服力了: 一件穿了10年的冬衣,一双布鞋,在学校,在医院,在工厂,在矿井,在 灾区现场、在戒毒所,在下岗工人家里,在农民麦田里……温总理的身影时 时出现在百姓的视野里,温总理的事必躬亲,温总理的泪水,让全国人民潸 然泪下!有人甚至说,温总理其实姓“爱民”,名“亲民”!
4.请指出下面一段议论在说理方面的缺陷并加以修改。
放弃,是为了赢得最后一秒的胜利。 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吗?体育健儿们在雅典奥运会上屡屡夺冠 的消息不断传来,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鼓舞着一个又一个的弄潮儿。 其中杜丽和王义夫的赛场尤为激动人心。先是以大比分远远落后于自己的 对手,随后又是8环,9环,步步紧逼,缩小差距,此时杜丽和王义夫能够 承受如此之重的压力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放弃了忧 虑,放弃了身前身后的议论,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常人的镇定,最后他们终 于以10环,赶上并超过对手,取得这经历过来自技能与心理上的巨大考验 的金牌。那时那刻他们不仅为战胜了自己而喜悦,更为给国家争回了荣誉 而激动万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超越。
6.阅读下面的文段,分析其在论据运用方面的得失并加以改写。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就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着各 种各样的缺陷,这个厂在管理上过于松散了。张瑞敏把职工全叫到车间,对大家说:“我要是允许大家把这76 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这样的冰箱。”他宣布,把这些冰箱全部砸掉,谁做的谁砸,并抡 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许多职工都流下了眼泪。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正是这样,三年后, 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金牌。试想一下,如果张瑞敏当时放纵有缺陷的产品问世,那海尔会不会有 今天的成功?正因为他们有了好的量的积累,才使质变这么完美。我们坚信细节成就完美,我们坚信完美成就人 生! 这一段的观点句是:细节成就完美。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是:张瑞敏砸冰箱的事。很明显,作者的用意是 要用张瑞敏的事例来证明细节决定成败。但就这个文段来看,这个事例能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吗?当然不能。因 为文段中的材料与观点说是不相关的两回事。论点说的是要关注细节。论据说的是管理,说的是产品有缺陷,诚 然,这是属于细节范畴,但问题是,这样的表达和观点要关注细节还有一大段距离,是不能等同的。但是材料又 属于细节范畴,也就是说只要角度合适,还是可以证明观点的。那么,对这个材料应怎样加工呢?关键是紧扣论 点的中心词“细节”来进行叙述,突出其对细节的重视。 改写稿: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就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着各 种各样的“小毛病”:有的烂了电线,有的坏了脚轮,有的刮花了表面,有的缺了冰箱门……张瑞敏把职工全叫 到车间,对大家说:“我要是允许大家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这样的冰箱。”他宣布, 把这些冰箱全部砸掉,谁做的谁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许多职工都流下了眼泪,有的职工提出:这些 冰箱虽然有不少“小毛病”,但还是能用的,把冰箱便宜一点卖给自己厂里的工人吧。张瑞敏告诉大家:有“小 毛病”的产品就是废品。 正是这样,三年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金牌。试想一下,如果张瑞敏当时放纵有“小毛病” 的产品出厂,那海尔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正因为他们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才生产出这么完美的海尔冰箱。我 们坚信细节成就完美,我们坚信完美成就人生! (这样一改效果就比较好了,紧扣论点,不离“细节”二字,使论据与论点的联系更加紧密。)
文章说理应透彻明晰,让论点与论据有机相连,让读者心中明晰透亮。 文章在论证论点时,作者只取李白一例,但没有分析而告诉读者:李白正 是有着自信,因而才“走出失意的阴霾,沐浴和煦的阳光”。如此只举例 子,而不分析,而使文章油是油,水是水,缺乏有机的拈连,让读者心存 疑惑。文章应将论证材料分析到位,让读者明晰诚服。故而还应加上几句: 是自信,让他笑对官场失意,选择了自己展示自信生命的方式,重返 生命快乐的诗坛。于是,沐浴生命和煦的阳光,创造唐诗辉煌历史,成就 了这位“诗仙”。
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分析其蕴含的主旨的细微差别。
(1)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 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 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 的精神境界。 (3)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 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 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 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 失地的爱国思想;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 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 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 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 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 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 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5.阅读2012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光荣的荆棘路》中的两节文字,分析其画 线部分在材料选用上的缺陷并加以改写。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 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 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 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 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 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 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在画线文字处,作者把沈从文、巴金、茅盾、郭沫若看作是“都勇挑社会的 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的人,属言过其实。同时,排序也出问题(宜排 成: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画线文字宜改成: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 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诗情礼赞,有陈 独秀对旧式礼教的深刻批判,有李大钊对布尔什维克的热情介绍,有鲁迅“救救 孩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 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