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商代甲骨文
王懿荣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 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 杂、语法完备,目前所 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 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 一。
一条完整的卜 辞,包含有叙 辞、命辞、占 辞、验辞四部 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 殷人的知识体系:
一、把握外部世界的星占历算之学 二、整顿人间秩序的祭礼仪轨之学 三、洞察人类自身的医药方技之学
❖ 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殷人东渡美洲 设想
❖ 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 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 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 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 自殷商。
❖ 迈克尔·芤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 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 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 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被发现。在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 土的甲骨文,已发现 的有10多万片甲骨, 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 后没有刻上字的甲骨 片。
龟甲刻辞与灼后的卜兆
甲骨四堂
罗振玉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号雪堂 号观堂或礼堂 字彦堂 字鼎堂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商周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夏之历史多不可考,孔子尝屡言之。《礼 记·礼运》篇:“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 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论语》: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太 史公著《史记》,于当时所传夏代之书,亦 多疑词。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 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 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看, 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 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 而已。
——张光直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动物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 文明发展:甲骨文,青铜器,典策,殷都
《淮南子·本经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半坡记号陶文 成熟的文字优势,使商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主流
❖ 文化观念:
殷人重鬼与周人重礼 尊神重巫,其观念中 的神是“帝”或“上
帝”;
❖ 文化活动:
祭祀,卜筮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
记·表记》 商代的王,是全国最高宗教领袖。 巫氏世相殷室。
❖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 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 渡美洲。
❖ 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 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 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 渡美洲论的根据。
❖ 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 。。
——张光直
《左传 · 宣公三年》: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 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墨子 · 耕柱》: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 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 人受之。”
“问鼎”
禺方鼎
商代青铜文化
司母戊鼎,1939年安阳 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 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 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 工作。
夏商周之关系
周夏 商
❖ 殷商神本文化: • 《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
商。”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主要从事游牧
农业,都城多次迁徙;
殷人尚田猎尚武,《殷商贞卜文字考》:“卜辞中所 贞之事,祀与田猎几居其半。”
《尚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 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
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 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 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 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的。 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 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 治权利斗争上的必要手段。
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 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 的掌握。三代王都屡迁的目的是对铜矿和锡矿 的追求。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 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 锡5%,其硬度就提高 为 68度;加锡10%, 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 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 提高。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
中华第一刀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 物,发现于甘肃省 东乡族自治县林家 村距今约5000年左 右的马家窑文化遗 址。它的含锡量在6 %~10%之间,已 达到青铜所要求的 合金比例。刀长 12.5厘米、宽 2.4厘米。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 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 文化和甲骨文。
豕尊
( “乳虎卣” )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商代青铜文化
《左传》:“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 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 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 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 便是政治的权力。
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 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 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 丁—帝乙—商纣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 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 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1250年—前 1192年,盘庚的侄子 )在位的五十多年, 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武丁中兴”。
❖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 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周人的文化维新


丰—镐
利簋
西周礼乐文明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内底有铭4行33字,记 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 清晨岁星当头。这与 《尚书》、《淮南子》 等文献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