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

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称为气田。

14、孔隙结构:就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15、折算压力: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

为了对比油臧上各井头的大小,应将所有的井都折算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1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氧化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7、油气初次运移:从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1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这种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集体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称为念念单元。

19、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2------高压油藏20、可采储量:是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按其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七类(预测储量是内蕴经济的,不划分经济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岩浆——指地内深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指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喷出地表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地壳中的母岩在固态状态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使其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改变的作用。

4、付变质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石。

5、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活动、冷凝、成岩的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浓度极低时,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光亮”的性质,广泛应用于钻井地质录井中。

7、石油的凝固点——指液态石油凝固成固态的最高温度。

8、储集层——能够储存油气并使之渗流的岩层。

9、盖层——在储存上方阻止油气散失的岩层。

10、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母质。

11、生油岩(烃源岩)——曾经生成并排除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油气的岩石。

12、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源岩向储层或运载层中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3、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动。

14、圈闭——能储存油气并阻止其继续运移的地质体。

15、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面积。

16、工业油气藏——在现今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一圈闭中聚集了有工业价值油气的油气藏。

17、含油边界——油水接触面与储层顶面交线所围绕的面积。

18、油气聚集带——指地质构造特征相似、具有成因联系、位置相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9、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时期生成过油气,具有良好成藏条件且目前以找到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20、油气田——单一局部构造单元内多种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所有油气藏的总和。

21、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大量生成石油的最低温度。

2、静水压力——由静水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3、地静压力——由上覆地层岩石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4、地层压力——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

25、折算压力——某点的实测压力按静液柱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到某一基准面上所得的压力。

26、压力系数——指某点的实测压力值与其埋藏深度的比值,一般用MPa/100m表示。

27、地温梯度——恒温层以下,每加深100m温度的增加值。

28、地温级度——恒温层下,温度升高10C度深度的增加值。

29、压力系统——指压力波在空间能够扰动的范围。

30、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指打开油气藏而未开发之前所测的的油气层的压力。

31、有效孔隙度——在一般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间渗流的孔隙度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2、相对渗透率——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33、砂岩体——在某一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点,且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34、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35、地层圈闭——由于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或纵向上地层缺失所形成的圈闭。

36、岩石圈——指地壳和地幔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岩石圈层,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一层固体硬壳。

37、大陆架——是指位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宽窄不等、坡度平缓、水深不超过200米的过渡浅海地带。

3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39、生物沉积作用——由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和生物遗体而堆积形成的岩石或者矿床的作用。

40、成岩作用——各种松散的沉积物,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使沉积物逐渐形成坚硬的岩石。

41、胶结作用——松散的碎屑沉积物颗粒被胶结物粘结在一起而形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42、交代作用——沉积物与周围溶液互相交换物质的作用。

43、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元素和元素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44、胶体矿物——胶体溶液在凝聚后所形成的胶凝体矿物。

45、同质异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构造上、形态上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6、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7、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它取决于矿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厚度。

48、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能顺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49、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摩擦的能力。

50、断口——是指矿物受外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产生不平滑的破裂面。

5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52、标准化石——地层中那些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易于发现的化石。

53、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门类的化石,而相同时代地层中有门类相同的化石。

54、微体古生物——在古生物中,将那些个体微小,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研究的古生物或其某一部分器官。

55、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作用下,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并由坚硬逐渐疏松瓦解的现象。

56、地层——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能与相邻地层分开的一层岩石,通常为板状体。

57、组——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58、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59、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岩性稳定、易于识别、厚度不大的岩层。

60、标准剖面——能够代表某地区地层的一般特征的剖面。

61、综合柱状剖面图——是一个资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柱状剖面图,图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层、岩性、物性、电性以及油气水的情况。

62、母岩——先于沉积岩而成的岩石。

63、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火山物质等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6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和填隙物组成的岩石,其中碎屑物大于50%。

65、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6、粘土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7、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物组成的具碎屑结构的岩石。

68、结核——在成分上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矿物聚集体。

69、原生色——沉积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原始的颜色。

70、继承色——碎屑岩中的碎屑物继承母岩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色调。

71、自生色——沉积岩中自生矿物所具有的颜色。

72、层理——由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在垂向上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73、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加该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综合。

74、原生构造——与沉积岩有成因联系的构造。

75、地质构造——经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76、岩层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77、断裂构造——指岩层受力后被破坏,发生脆性变形,而丧失了岩层原来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

78、褶皱构造——地壳中的沉积岩层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改变了原始状态,使水平岩层变成了各种弯曲形态,但未丧失其连续性,这样的构造为褶皱构造。

79、裂缝——岩层沿破裂面两边的岩层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0、断层——沿断裂面两边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1、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82、线状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大于10比1。

83、短轴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为5比1至2比1。

84、穹隆构造——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背斜构造。

85、构造盆地——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向斜构造。

86、鼻状构造——枢纽一端倾伏一端抬起,构造等高线呈不封闭的曲线,形似“鼻子”的构造。

87、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

88、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

89、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

90、同生断层——在沉积过程中发生的断层。

91、后生断层——沉积期后发生的断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