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细胞形态观察及其大小测量
1.实验结果及分析
(1)细胞形态观察
图1.1 10X40倍镜下肝细胞图1.2 10X40倍镜下血细胞
图1.3 棉花叶横切(栅栏组织细胞)
(2)细胞大小测量
项目原始数值及数据处理平均值
台尺41 35 41 28 20 33 目尺170 145 170 116 83 136.8
根据公式计算得:每
2.412 2.414 2.412 2.414 2.410 2.412
格μm数
项目原始数据及数据处理平均值长格数28 28 29 29 31 28 26 23 25 27.44 宽格数 5 4 5 4 6 4 5 5 4 4.67 长μm 67.54 67.54 69.95 69.95 74.77 67.54 62.71 55.48 60.30 66.20
2.思考题
(1)血细胞分为哪几大类?分别描述你看到的不同血细胞的形态,并阐述其功能。
绘图。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
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
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
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2)任意选择你所看到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各一个,绘图并进行适当标注,测量其大小,并比较动植物细胞大小的差异。
就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和红细胞而言,栅栏细胞为长方体形,体积较大,紧密排列成栅栏状;红细胞圆饼状,体积较小,具体数值如实验数值所示
(3)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测得的细胞大小一致吗?你认为在哪个放大倍数下测定得比较准确?为什么?
测定结果不相同。
由于镜台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镜台测微尺随着显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镜台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镜台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镜台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但是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故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在40倍物镜下看更准确,因为观察的台尺更清晰,可以更精确的读数。
二、PAS反应显示糖原和其他多糖物质
1.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2.1.1土豆切片PAS染色(紫红色颗粒)图2.2.1小鼠肝细胞PAS染色(紫色颗粒)
2.思考题
1、为所观察到的土豆切片和鼠肝切片绘图,标注其多糖的位置,并描述这两种细胞的多糖分布特点。
肝脏切片中,多糖位置表示在靠近核的区域,而土豆细胞中多糖在细胞质液泡中。
2、影响PAS反应染色效果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1.Camey固定液固定;
2.Schiff染色液染色;
3.对分色的控制。
3、如何制作徒手切片?应注意什么才能得到薄而均匀的切片?
需要快速连续地地切下多片薄片,从中选出较好的切片。
三、叶绿体的分离与荧光观察
1.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3.1.1叶绿体自发荧光(图中红色小圆点) 图3.1.2叶肉表皮细胞叶绿体自发荧光(图中红色小圆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绿体主要集中于液泡的周围,呈现红色。
2.思考题
(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的区别?
有些生物体内的物质受激发光照射后,可直接发出荧光(称为自发荧光),如叶绿素的火红色荧光。
有的生物材料本身不发荧光,但它吸收荧光染料后同样也能发出荧光(称为间接荧光),如叶绿体吸附吖啶橙后可发橘红色荧光。
(2)叶绿体分离的原理是什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通过研磨植物叶片使细胞破损,叶绿体释放到提取液中,再通过等渗介质中差速离心去除杂志,再次离心分离出叶绿体沉淀;注意在低温下迅速提取,注意等渗液溶度,离心速度和时间的把握,避免叶绿体破裂。
四、吖啶橙染色观察口腔上皮荧光
1.实验结果及分析
从图3.1.1中可以看出,菠菜叶片表皮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比较少,而在气孔细胞中的叶绿体数目比较多。
从图3.1.2中可以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发出红色荧光,而细胞核发出的荧光是绿
图4.1.1菠菜叶片表皮细胞叶绿体吖啶橙染色(图中红色小圆点为叶绿体,亮黄色纺锤体状的为气孔)
图4.1.2口腔上皮细胞荧光染色(绿
色为细胞核)
色的。
五、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1.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 5.1.1洋葱内表皮细胞骨架考马斯亮蓝
R250染色(蓝色的丝状结构为细胞骨架)
这个标本中的骨架分布得比较全面,几乎充斥着整个细胞内部。
2.思考题
(1)绘出洋葱细胞的骨架网络分布。
(2)根据M-缓冲液的成分,分析其作用。
咪唑:稳定PH值,缓冲作用;KCL:提供离子,对骨架起聚合作用;MgCl2:提供离子,对骨架起聚合作用。
EGTA:螯合Ca离子Ca离子对聚合不利;EDTA:螯合Ca离子Ca离子对聚合不利;巯基乙醇:起还原作用,稳定骨架结构。
(3)通过实验过程,推测你所观察到的细胞骨架属于胞质骨架中的哪种类型,为什么?
推测洋葱的细胞骨架属于中间纤维。
六、PEG法诱导细胞融合
1.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6.1.1鸽子血细胞融合 图6.1.2鸽子血细胞融合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鸽子血细胞在融合前与融合后的不同,融合后的细胞是好几个聚合在一起的,融合之前是分散开的。
2.思考题
(1)请分析Hanks 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可以从其成分的角度来回答)?
作为平衡盐溶液;终止细胞融合;细胞悬液,使细胞分散 (2)PEG 诱导细胞融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PEG 的相对分子质量、PEG 的体积分数、融合时的温度、时间。
七、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1.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7.1.1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
从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染色体的形态及分布区域。
2.思考题
在制备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时为什么要进行预固定?
图7.1.2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细胞分裂被阻断在中期,染色体聚集在一起)
因为在之前得到的染色体都处于不同的分裂期,预固定是为了使这些细胞及其染色体都固定在当前所处的时期,便于观察。
其实质就是把细胞杀死,使其无法继续进行有丝分裂。
八、酵母活性检测及线粒体原位
1.实验结果及分析 (1)图片
(2)数据
处理方法 活细胞 死细胞 存活率 衰老细胞 0 159 0 静置 18 54 25% 震荡 109
13
89%
TTC
图8.1.1酵母细胞台盼蓝染色(图中蓝色细胞是死亡的细胞)
图8.1.2老化酵母詹纳斯绿染色(图中死细胞为无色,活细胞线粒体呈蓝色)
图8.1.3静置酵母詹纳斯绿染色
图8.1.4震荡酵母詹纳斯绿染色
处理方法活细胞死细胞存活率
衰老细胞 2 71 2.7%
静置48 36 57.1%
震荡172 2 98.8%
美兰
处理方法活细胞死细胞存活率
衰老细胞11 70 13.6%
静置39 21 65%
震荡71 17 80.7%
2.思考题
(1)三种染色方法所得存活率差异原因探讨。
美兰和TTC染色原理都与细胞活性有关,所以染色结果即使活细胞也有染色差异,对观察计数有影响,台盼蓝只是判别细胞存活或是死亡,结果较明显。
(2)绘制光学显微镜下TTC染色的酵母细胞图。
(3)设计实验验证美兰染色及台盼兰染色原理上是否存在差异。
是存在有差异;美兰可以透过活细胞,区别的原理是活细胞体内有美兰的分解酶;而台盼蓝染色中,则是以细胞膜通透性作为区别,活细胞完全隔绝染液进入,死细胞不能,染色剂能进入死细胞中使胞质染色。
(4)比较詹纳斯绿B与TTC染色结果的差异。
詹纳斯绿B染色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胞质显无色;TTC染色使细胞中线粒体呈红色,其他胞质部分呈无色。
九、细胞分裂中期纺锤体和染色体结构荧光观察
1.实验结果及分析
9.1.1Hela细胞传代培养细胞9.1.2分裂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形态
在本次实验中,虽然细胞传代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在后面我们组的细胞板被打翻了两片,但其余两片的观察结果还不错,得到了几个比较清晰的观察结果,不过以后我们操作就要更加小心了。